事件背景:美国收紧对华芯片管制
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正式通知台积电,将撤销其南京工厂的”经验证最终用户”(VEU)授权,这意味着台积电将无法继续向南京厂运送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这一决定是继韩国三星、SK海力士之后,美国对中国大陆芯片产业的又一打击。

台积电南京厂主要生产16nm、28nm等成熟制程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物联网、智能手机及消费电子产品。尽管这些制程并非最尖端的3nm、5nm技术,但它们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汽车和工业领域。
美国官员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先进技术流入中国”,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美国进一步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手段。
台积电的困境:沟通无果或被迫撤资
台积电方面回应称,正在评估撤销豁免的影响,并与美国政府沟通,希望确保南京厂的正常运营。然而,业内人士分析,台积电的选择有限:
- 与美国协商,争取豁免延期:台积电可能尝试游说美国政府,强调南京厂对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尤其是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
- 调整生产策略,减少依赖美国设备:但成熟制程设备大多来自美国或受美国技术管控的供应商,替代方案有限。
- 最坏情况:出售南京厂,完全撤出大陆市场:如果美国坚持限制,台积电可能被迫出售南京厂,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台积电除了与华盛顿沟通协调别无他法,而最差的情况就是卖厂撤出。”
南京厂对台积电的意义:利润虽小,战略价值高
从财务角度看,台积电南京厂的贡献并不突出。2023年,台积电全年税后净利润达11732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600亿元),而南京厂仅占约2.21%。然而,该厂的优势在于:
- 设备已完全摊销:南京厂的制造设备早已折旧完毕,运营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
- 客户稳定:主要服务于大陆汽车、家电及消费电子客户,需求稳定。
- 成熟制程仍有市场:尽管先进制程竞争激烈,但28nm及以上制程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占重要份额,尤其在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
因此,南京厂对台积电而言,不仅是利润来源,更是其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
美国为何瞄准台积电南京厂?
美国此次针对台积电南京厂,表面上是”防止技术外流”,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 遏制中国半导体自主化:成熟制程芯片虽然不如先进制程高端,但仍是汽车、家电、工业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美国希望通过限制台积电,延缓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芯片自给能力。
- 施压台积电站队:美国希望台积电减少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甚至将产能转移到美国(如亚利桑那州工厂)。
- 全球芯片供应链重构:美国正推动”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即让芯片制造集中在盟友国家(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而非中国大陆。
长期影响:台积电全球布局受挑战
台积电前资深工程师、台北市议员曾献莹指出:”不能只看短期产能比例,必须从长期战略角度审视。” 美国对南京厂的限制,不仅仅是针对单一工厂,而是对台积电全球布局的施压。
- 台积电可能被迫调整全球产能:如果美国持续施压,台积电可能减少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甚至将部分产能转移到美国或东南亚。
- 中国加速芯片自主化:美国的限制可能倒逼中国大陆加快国产芯片设备的研发,减少对台积电等外资企业的依赖。
-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分裂:中美芯片博弈加剧,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分化,形成”美国阵营”和”非美国阵营”两个体系。
未来展望:台积电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的压力,台积电可能采取以下策略:
- 继续与美国谈判:争取延长或部分恢复南京厂的设备供应权限。
- 优化大陆业务:如果无法获得新设备,台积电可能依靠现有设备维持生产,但长期来看,技术升级将受限。
- 调整全球布局:可能加速向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转移部分产能,以迎合美国政府的需求。
- 出售南京厂(极端情况):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台积电在大陆运营,台积电可能被迫出售南京厂,退出中国市场。
芯片战争进入深水区
美国撤销台积电南京厂豁免权,标志着中美芯片博弈进入新阶段。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满足美国的要求,又要维持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
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可能进一步分裂,而台积电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格局。对于中国大陆而言,美国的限制可能加速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短期内仍面临技术突破的挑战。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台积电的未来,更将决定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