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仪式上 “错字” 真相:传承英雄连队的血脉与精神

2025 年 9 月 3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仪式隆重举行,45 个方(梯)队受阅,其中由 80 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格外引人注目。然而,阅兵仪式结束后,一个细节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刘老庄连” 荣誉旗帜上,“庄” 字竟然多了一点。这一 “特殊现象” 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刘老庄连” 荣誉旗帜上 “庄” 字多一点,并非是书写错误,而是保留了 1943 年连队旗帜上的同款字体。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馆长石明闯介绍,当时的书写习惯中,“庒” 是 “庄” 的异体字,在过去,两字同义同音。战旗保留原有字体和图案,是对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精神的传承。

1943 年春,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 “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淮北地区刘老庄一带,与 1000 多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激战。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四连战士们毫不畏惧,子弹打光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手臂负伤了,就用牙齿咬。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奋勇阻击敌人,最终拼至弹尽粮绝,全连 82 人全部壮烈牺牲。

刘老庄战斗的惨烈与悲壮,深深震撼了当地民众。战斗结束后,在烈士壮举的感召下,又有 82 名主动参军的当地青年,被编入新四军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被命名为 “刘老庄连”,以纪念和传承烈士们的英勇精神。而当时连队旗帜上的 “庄” 字,就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写成了 “庒”。

200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但同时也指出了允许使用的六种场合,其中包括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阅兵仪式上 “刘老庄连” 战旗使用 “庒” 字,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的呈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缅怀,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的铭记。

这一真相被披露后,许多网友纷纷泪目,有网友感慨道:“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战旗上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英雄们的热血与忠诚,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在当今时代,“刘老庄连” 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新一代的 “刘老庄连” 战士们,继承和发扬着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强军征程上奋勇前行。而阅兵仪式上那面保留着异体字 “庒” 的战旗,更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

“刘老庄连” 荣誉旗帜上的 “庒” 字,不是错字,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尊重历史、铭记英雄,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