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陶瓷行业市场收缩的大背景下,传统陶瓷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它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纷纷踏上了跨界之旅,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一、建筑陶瓷行业的寒冬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陶瓷砖产量为59.1亿㎡,同比下滑12.08%;建筑陶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共993家,较2023年减少29家;生产线数量减少至2193条,退出率为11.75%。在经营方面,头部和腰部企业营收下滑,净利润亏损成为常态。广东、山东等传统产区在“双碳”目标倒逼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2024年关停燃煤窑炉超200条,虽然数字化生产线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025年的38%,但整体行业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从上市陶瓷企业的业绩来看,2025年上半年,13家上市陶瓷企业中,超六成企业营收陷入同比下滑,超五成企业净利润遭遇同比下滑,其中还有三家陷入亏损状态,而能够实现营收、净利双升的仅有天安新材、科达制造、*ST松发和华瓷股份四家。这充分表明建筑陶瓷行业正处于寒冬之中,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二、天安新材的跨界探索
天安新材在业绩上跑出了新增长曲线,并且盯上了大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8月底,天安新材宣布完成对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18%股权的受让,正式切入机器人赛道。
天安新材看中若铂机器人有其内在逻辑。若铂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聚焦机器人核心技术——伺服驱动与控制系统算法研发,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三大领域的技术矩阵,且过去9年完成了3轮融资。天安新材想要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因为若铂机器人的技术与公司正在研发的电子皮肤技术具有高度协同性。电子皮肤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灵巧手上,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随着人形赛道加速冲向“感知时代”,电子皮肤成为行业进化的关键。Grou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约为10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同比增长21.1%达到132亿美元。
天安新材董事长、总经理吴启超表示,机器人皮肤对肤感柔软性、耐弯折、耐磨以及轻量化属性的要求,与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高度适配,使公司具备对电子皮肤开展同源性研发的基础。不过,公司目前在电子皮肤相关领域仍处于技术探索和研究阶段,暂未有相关产品,对公司业绩不构成影响。
天安新材跨界背后还与行业现状有关。传统产区产能过剩与头部企业智能化工厂迎来订单潮形成撕裂反差,这让天安新材意识到智能制造或才是建陶行业的未来。
三、陶企集体跨界高科技
“AI + 陶瓷融合”成为业内热门话题。陶瓷产业链AI应用有多个价值领域,如智能质检缺陷检出率>99.5%,比人工质检成本降70%;窑炉优化能耗降8% – 15%,燃气费年省200万 +;配方研发研发周期缩短50% – 70%,实验成本降60%;环保治理污染物排放减少30%,环保罚款降90%等。
众多陶瓷企业纷纷布局。2025年年初,蒙娜丽莎基于国产大模型DeepSeek – R1率先推出“营销M – AI平台”,成为陶瓷圈首个拥抱AI时代的企业。新明珠集团用“AI视觉质检系统”优化生产流程,旗下冠珠瓷砖在2025年的佛山潭洲展上发布了行业首款AI概念岩板产品。科达制造早在两年前就推出多种智能设备,为下游陶瓷厂客户提供包装、仓储智能等解决方案,将多种前沿技术综合应用助力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更有企业直接进场布局相关赛道。天安新材投资若铂机器人,帝欧家居在2025年8月22日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水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业务。蒙娜丽莎与道氏技术则盯上更上游的赛道——芯片。蒙娜丽莎子公司蒙娜丽莎投资认购相关创业投资基金基金份额,道氏技术与芯培森合资成立广东赫曦智算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全球首座专门用于进行原子级科学计算的规模化算力中心。
四、跨界背后的业绩焦虑与挑战
陶瓷企业纷纷跨界背后是业绩失速的焦虑。在建筑陶瓷市场陷入下行,行业“内卷式”竞争严峻的情况下,企业亟需开拓新增长极。
然而,陶瓷企业跨界押注的AI与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像天安新材这样跨界到芯片等领域的尝试,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壁垒高,天安新材虽在新材料领域经验丰富,但机器人与AI技术涉及全新的技术体系和人才结构,短期内难以补齐短板。其次是市场竞争激烈,除传统企业外,科技公司与创业团队已抢先布局,如武汉华威科智能在电子皮肤领域市占率超50%,形成先发优势。最后是投资回报周期长,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需持续大量投资,短期内却难见收益,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与耐心是不小考验。
传统建筑陶瓷行业在面临市场收缩压力时,众多企业选择跨界到AI、机器人、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这一转型之路充满希望但也布满荆棘,未来这些企业能否成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