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骑行危机:自动落锁频发,多人受伤引关注

曾为城市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共享单车,如今却因频繁出现的安全隐患,成为公众担忧的焦点。近期,多地曝出共享单车在骑行过程中突然自动落锁,导致骑行者摔倒受伤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上海的马女士在 8 月底像往常一样使用青桔单车出行。然而,骑行仅仅几分钟后,车辆毫无预兆地自动落锁,车轮瞬间抱死。毫无防备的马女士被重重地甩了出去,整个人在空中飞出数米远。经医院诊断,马女士右脚三处骨折,双腿软组织严重挫伤,伤势严重到差点需要进行手术,后续至少需要休养一个月。

马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通过梳理社交平台及相关投诉渠道发现,类似的共享单车自动落锁导致用户摔伤事件已累计至少 41 起。这些事件分布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多个城市,涉及滴滴青桔、哈啰等多个主流共享单车平台 。在北京,李先生骑着哈啰单车在平坦路面正常行驶时,车轮突然骤停,他连人带车翻倒在地,造成多处擦伤。而在广州,白领张先生骑行美团单车下天桥斜坡时,车辆也突然锁死,他只能拼命握紧车把、用脚蹬地减速,才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害,即便如此,他的鞋底也被磨坏。

面对用户的反馈和投诉,平台方的回应却难以令人满意。多位用户摔倒后向平台反映情况,得到的回复大多是 “后台无自动落锁记录”,平台将故障原因归咎于 “链条问题” 等机械故障。滴滴方面表示,经业务部门推测,马女士受伤可能是链条卡顿所致,并强调针对涉事单车进行了硬件和软件检查,未发现软件技术问题,涉事车辆存在车链条松动造成骑行卡顿的可能 。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平台工作人员同时承认,车辆确实具备远程落锁功能。当用户忘记锁车或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系统能够远程触发锁车指令。

从技术角度来看,现代共享单车依靠电子锁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车辆内置的 GPS 和通信芯片实时向云端传输数据,当云端接收到符合特定条件(如进入禁停区、异常还车等)的信号时,会发送落锁指令。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工程师表示,正常骑行中车辆自动落锁应是极低概率事件,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这一异常情况发生。例如,共享单车依赖 “云端 – APP – 车辆” 的三方通信,若骑行时处于弱网环境,用户的操作指令或车辆的状态数据无法及时传输给云端,云端可能会默认骑行结束并补发落锁指令。当网络恢复时,落锁指令突然生效,就会造成无预警落锁。此外,智能锁内部的主板、电机或通信模块出现故障,也可能导致骑行中突然落锁 。

除了技术故障的可能性,共享单车在日常运营和维护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车辆投放量日益增加,平台的运维压力也随之增大。许多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频率极高,机械部件磨损严重,而百万级别的投放量使得运维工作难以全面覆盖,车辆老化问题愈发突出。有数据显示,仅今年 7 月以来,上海 12345 市民热线就收到哈啰单车关于 “应锁未锁” 或 “未锁硬锁” 等锁车异常的投诉 17 条 。这表明共享单车的锁车系统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问题,需要引起平台方的高度重视。

用户在遭遇事故后的维权之路也充满艰辛。一方面,平台方在事故发生后响应迟缓,部分平台甚至由 AI 客服来处理用户投诉,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保险理赔存在诸多限制。以滴滴为例,其为用户购买的第三方责任险上限仅为一万元,而哈啰则拒赔牙齿修复等非医保项目,且最高赔偿额度仅 5000 元。对于像马女士这样骨折受伤的用户来说,这些保险赔偿远远不足以覆盖医疗及后续康复费用 。

面对共享单车自动落锁频发的问题,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监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随着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用户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加强车辆的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对共享单车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防止部分平台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减少甚至忽略必要的检测。法律专家则建议,应建立第三方事故鉴定机制,保存车辆运行数据以明确责任,同时将共享单车纳入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监管标准 。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频发的自动落锁伤人事件严重威胁到用户的生命安全,也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平台方应切实履行企业责任,加大对技术研发和车辆运维的投入,尽快解决自动落锁等安全隐患问题。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共享单车使用环境。只有这样,共享单车才能真正回归其服务公众出行的初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