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科技产业格局中,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本应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美国却再次以所谓的 “国家安全” 为借口,单方面采取行动,扰乱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秩序。当地时间 9 月 8 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启动一项程序,决定撤销对七家中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测试实验室的认可,这一举措意味着这些实验室将被禁止测试在美国使用的电子设备。

今年 5 月,美国电信监管机构便已投票通过最终规则,明确禁止被认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中国实验室参与美国电子产品的检测工作。而此次 FCC 的行动正是该规则的具体实施。FCC 所针对的公司包括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车联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VC Testing(威凯认证检测有限公司)、TUV 莱茵 – 商检宁波有限公司、UL – 中检检测、赛西(广州)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以及中检集团南方测试有限公司等。
根据 FCC 的规定,在美国使用的所有电子产品在进口之前都必须通过其设备授权程序。而目前约 75% 的电子产品检测工作是在中国的实验室中完成的。这些被美国 “盯上” 的中国实验室,长期以来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在全球电子产品检测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为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提供了高质量的检测服务,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推动了电子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美国却无视这些事实,仅凭无端猜测就对中国实验室进行打压。
美国 FCC 声称,采取这一措施是出于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他们毫无根据地质疑中国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获取美国电子产品的敏感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中国政府,从而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但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检测等环节早已跨越国界,各国相互协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中国的实验室一直秉持着公正、客观、专业的原则开展检测工作,严格遵守国际规范和商业道德,不存在所谓的窃取信息行为。美国的这一做法,本质上是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次抬头,是为了维护自身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相关产业,来阻碍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对于美国的这一行为,众多行业专家纷纷表示担忧。从短期来看,这一禁令将对美国自身的电子产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大量原本依赖中国实验室进行检测的美国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检测机构,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和时间成本。新的检测实验室可能位于其他国家,不仅检测费用更高,而且在沟通协调、检测流程适配等方面都需要重新磨合,这将导致产品的上市周期延长,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对于中国的检测行业而言,这些实验室失去为美国电子产品提供检测服务的资格,将直接造成订单流失,业务量大幅下滑,许多相关从业人员也将面临失业风险,给中国的检测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这一禁令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平衡。全球电子产品产业链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和合作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美国的单边行动打破了这种良性的产业生态,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产业链出现分裂和重组。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科技的交流与合作,阻碍科技进步的步伐,也会让全球消费者在产品选择和价格方面受到负面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已多次强调,美方滥用 “实体清单” 等出口管制工具,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行径,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坚决反对并予以强烈谴责。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相关企业和机构一方面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检测认证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推动中国检测行业的持续发展。
此次美国禁止部分中国实验室测试其电子产品的事件,再次凸显了美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不公正、不合理行为。希望美国能够摒弃冷战思维和贸易保护主义,回归到正常的国际合作轨道上来,共同推动全球科技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