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河中,车展一直是技术革新、产品展示以及市场竞争的重要舞台。2025 年的慕尼黑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这场盛宴中,德国本土车企与来自东方的中国车企,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魅力,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微妙的合作,呈现出一幅复杂而精彩的众生相。

德系老牌的转型之路
德国,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汽车工业底蕴。宝马、奔驰、大众等品牌在全球汽车市场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下,这些老牌车企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宝马集团在本届车展上全球首发了基于 Neue Klasse 平台的宝马 iX3 和宝马 i3。历经 “油改电” 的艰难摸索,这两款新车凭借全新架构,在外观设计上焕然一新,颜值颇高。同时,在配置方面也终于赶上了电车的主流水平,力求摆脱 “杂牌新能源” 的标签。宝马 iX3 配备了全景 iDrive、驾控超级大脑、大圆柱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创新技术,而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宝马 iX3 中国版也将于今年年内正式亮相,并计划在 2026 年实现量产,将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宝马定制大语言模型技术,且 CLTC 续航超过 900 公里 。
奔驰则推出了基于全新 MB.EA 纯电动平台打造的全新 GLC 纯电版。该车改变了 “纯电动车采用封闭式格栅” 的行业设计模式,前格栅采用大幅度可发光的镂空设计,兼具科技感与传统燃油车风格。其轴距相比燃油版 GLC 增加 80mm,后备厢空间和后排乘坐空间均得到提升,还配备了空气悬架,并支持 800V 快充技术,充电 10 分钟最快可增加约 260 公里的续航里程,整车纯电续航里程超过 650 公里 。
大众汽车也在车展上曝光了 ID.POLO 等一系列新能源化的传奇车型。ID.POLO 基于大众全新 MEB Entry 平台打造,计划于 2026 年 5 月首发,同年秋季上市,其高性能版本 ID.POLO GTI 则将在 2026 年底推出。尽管在产品命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纠结,但这些产品的推出标志着大众在新能源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这些德系老牌车企的新品展示,无疑是它们在新能源转型下半场的阶段性成果,象征着它们在技术研发、产品布局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和突破。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们仍面临着研发成本高、电池技术有待升级、辅助驾驶和语音操控等智能化功能仍需改善等诸多问题 。

中国车企的欧洲进击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
零跑汽车在车展上全球首秀了新车 Lafa5,这是一款 4 米 3 的 A 级 SUV 车型。与零跑以往 B 和 C 系列的低调风格不同,黄色配色的 Lafa5 动感十足。零跑汽车创始人 & CEO 朱江明表示,该车主打年轻群体。此外,零跑 B10 也正式上市并同步开启欧洲市场交付,售价约 3 万欧元。依托于合作伙伴 stellantis 集团,零跑目前在欧洲的销售网点已达到惊人的 1700 家,几乎是国内销售网点的 2 倍 。
小鹏汽车将刚在国内露面的全新小鹏 P7 带到了慕尼黑车展。展台上,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再次强调了小鹏 AI 公司的定位,并向欧洲同行们阐述 “两种 L4” 的概念:一种是有人开的 L4 智驾汽车,一种是无人开的 L4 智驾汽车,后者便是小鹏即将在 2026 年开启的 Robotaxi 服务。此外,小鹏汽车已进入 46 个国家和地区,并将在欧洲启用首个研发中心,与硅谷和圣地亚哥研发中心形成协同 。
长安汽车在车展上,阿维塔的 XPECTRA 概念车型凭借科幻外形吸引了众多目光,而深蓝 S05、S07 才是其面向欧洲消费者的主打产品。其中,深蓝 S05 为欧洲首秀,深蓝 S07 在亮相的同时公布售价,正式进军欧洲市场 。
赛力斯集团不仅带来了问界 M5、M7 等国内热销车型,目标是征服中东消费者,还在市中心的 Sofitel 向欧洲同行详细解说自家 “增程动力” 产品的优势。对于尚未完全接受纯电动力形式的欧洲市场来说,增程技术不失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
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不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车型,还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布局与生态协同等方式,积极融入欧洲市场,逐渐打破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壁垒 。
供应商的跨国交锋
在慕尼黑车展上,除了整车企业的较量,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十分激烈。中国的供应商们在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成为车展上的一股新兴力量 。
地平线在车展上曝光了自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HSD 和征程 6P 芯片,其展台紧邻 Mobileye。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笑言,在智能驾驶领域,Mobileye 当年曾是神一般的存在。如今,地平线等一众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上的公司,如 Momenta、黑芝麻、大疆卓驭、禾赛、速腾聚创等,组团来到慕尼黑,对外国同行形成了 “包围” 之势 。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哥,在开展前一天便召集全球媒体举行发布会,介绍神行电池以及一体化底盘等技术,力求将 “CATL” Logo 更深刻地烙印在欧洲人的心中。此外,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展示了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等前瞻技术 。
这些中国供应商的崛起,不仅为中国车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全球汽车产业链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赢得了一席之地,与外国供应商展开了正面竞争 。
合作共赢的新趋势
在激烈的竞争背后,中德车企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事实上,中欧汽车产业正逐渐形成互补格局 。
在研发合作方面,不少欧洲国家车企新车型搭载了来自中国的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宝马、奥迪都和中国伙伴合作打造了智驾方案。例如,小鹏与大众的技术合作备受关注,何小鹏认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这种合作是 “双赢” 的典范 。
在本地化生产方面,中国车企加速全球本地化落地。小鹏汽车印尼工厂生产的首辆 X9 顺利交付,零跑汽车借助 Stellantis 集团资源在西班牙推进 B05 掀背车本地化生产,比亚迪在匈牙利、土耳其的工厂也在建设之中 。
在市场拓展方面,双方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零跑汽车与 Stellantis 集团的合资公司成为其开拓欧洲市场的跳板,快速覆盖了 1700 余个销售服务网点 。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车企更好地进入欧洲市场,也能帮助欧洲车企加快技术迭代、控制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
慕尼黑车展就像是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现了中德车企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复杂关系。双方既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又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寻求合作机会。对于德国老牌车企而言,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而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中德车企的这种博弈与融合,将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日益丰富,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选择,共同塑造汽车行业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