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级期待与市场反馈的落差
6月7日,由曹盾执导、雷佳音主演的《长安的荔枝》正式登陆腾讯视频与央视八套,这部被冠以”平台S+级项目”的古装剧,首播数据却未达预期。酷云收视率峰值仅1.78%,次日下跌;云合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3.7%,远低于同期热播的《藏海传》。尽管平台给予黄金档期与顶级资源,市场反响却显平淡,”马伯庸IP改编魔咒”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二、质感与内容的失衡:99道工序与一盘拍黄瓜
观众对剧集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美术设计被赞为”唐风壁画级视觉盛宴”。导演曹盾延续了《长安十二时辰》的考究风格,高饱和色调的服饰、建筑与地貌还原唐代风貌,摄影出身的他更以光影构建出电影级质感。另一方面,剧情却被诟病”节奏拖沓如社畜日记”。原著10万字的中篇小说被扩展为35集电视剧,新增的朝堂权谋线虽丰富了叙事,但平铺直叙的南下差事与慢节奏冲突,难以满足当下观众对”强情节+快反转”的需求。
三、马伯庸IP改编的”资本宠儿”悖论
自《三国机密》起,马伯庸作品已衍生超10部影视改编,班底配置堪称”顶配”:《古董局中局》集结影帝夏雨,《长安十二时辰》捧红易烊千玺,新作《长安的荔枝》更邀大鹏、刘德华加盟。然而,除《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现象级爆款外,其余作品均陷入”口碑两极、收视疲软”的困境。《风起陇西》收视惨败,《风起洛阳》口碑崩塌,资本为何仍对马伯庸”趋之若鹜”?
四、IP价值的双刃剑:文化厚度与大众门槛
马伯庸的独特性在于其作品介于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既有历史考据的严谨性,又融入悬疑、喜剧等流行元素。这种差异化风格使其成为影视化改编的”安全牌”。同时,其作品对传统文化、市井生活的细腻刻画,契合当下”国潮复兴”的行业趋势。但文学性与大众性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厚重的文化内核与高密度叙事,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距离感。《长安的荔枝》尝试加入喜剧元素调和,却未能解决节奏问题,导致”叫好不叫座”。
五、改编难题:如何平衡原著与市场?
马伯庸曾言:”若一字不改拍剧,不如直接看原著。”这一理念凸显IP改编的核心矛盾:如何在保留文学精髓的同时适应影视化需求?《长安的荔枝》试图通过权谋线拓展格局,却因叙事松散削弱了主线张力;《风起洛阳》强行植入偶像剧套路,反遭”割裂感”批评。或许,马伯庸IP的未来在于找到”文化深度”与”娱乐性”的黄金分割点——既不过度迎合市场丢失原味,亦不固守文人趣味疏离观众。
结语
《长安的荔枝》的遇冷并非个案,而是马伯庸IP改编困境的缩影。当资本热钱与文化IP相遇,如何跨越”叫好不叫座”的鸿沟,仍是行业待解的课题。对于观众而言,或许更期待一部既能品味唐代烟火气,又能沉浸于紧凑剧情的”荔枝味”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