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视中国为生物科技最大威胁,却难挡产业合作热潮——2025年中美生物医药竞合关系深度解析

一、美国眼中的”生物版华为”:战略警惕与产业现实的反差
2025年4月,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重磅报告,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定性为”最具战略挑战性的对手”,指控其通过20年政策倾斜与资本驱动,在研发、制造、临床全链条实现”系统性赶超”。报告列举的关键数据触目惊心:
- 临床试验数量反超:2024年中国开展7100项临床试验,首次超越美国的5900项;
- 创新药管线崛起: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企业的PD-1/VEGF双抗、BTK抑制剂等品种在全球III期试验中表现优于欧美竞品;
- 制造环节依赖:美国79%的生物制药公司依赖中国CDMO(如药明康德),28%的原料药进口自中国,常用药进口比例超90%。
NSCEB将这一现象称为”国家安全漏洞”,呼吁重建本土供应链,并限制对中国技术的投资。然而,现实却呈现戏剧性反差——2024年中美生物药授权交易额暴涨66%至213亿美元,中国企业成为跨国药企(MNC)争夺的”香饽饽”。这种”政策打压与市场拥抱并存”的矛盾,折射出中美生物医药竞合关系的深层悖论。
二、中国生物医药的”三级跳”:从代工到全球创新引擎
1. 临床研发:从”跟随者”到”并行者”
中国药企不再满足于仿制欧美管线,而是通过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差异化靶点布局实现弯道超车:
- 泽布替尼(百济神州)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研发、获FDA批准的新分子实体;
- PD-1/VEGF双抗(康方生物)在肺癌治疗中击败默沙东K药,改写临床指南;
- 国际化注册加速:三生国健、再鼎医药等企业的产品进入FDA优先审评,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PD-1药物全球上市。
2. 制造能力:CDMO崛起为”世界工厂”
中国CDMO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技术迭代,承接了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 药明康德年营收近400亿元,服务辉瑞、默沙东等顶级药企;
- 创新工艺突破:中国企业在ADC(抗体偶联药物)、细胞治疗等复杂制剂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 基础设施升级:北京、上海实验室建设面积超越波士顿,成为国际药企海外研发中心首选地。
3. 资本与市场:从”内卷”到”出海变现”
国内支付压力倒逼创新药企转向海外市场,而MNC则因管线老化、研发成本高企亟需中国资产补给:
- License-out交易井喷:2024年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授权协议中,中国企业占42%;
- 模式创新:中美企业尝试”管线双申报”,甚至中方主导全球临床开发(如百利天恒与BMS合作)。
三、美国的”战略双轨”:遏制与依赖的矛盾体
面对中国生物医药的崛起,美国政府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 打压措施:
- 将部分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列入”敏感实体清单”;
- 限制中美在基因编辑、干细胞等领域的合作;
- 推动本土生物制造回流(如《芯片与科学法案》延伸至生物医药)。
- 现实妥协:
- MNC持续加码中国管线投资(如Summit斥资数十亿美元引进康方生物双抗);
- 美国FDA加速审批中国创新药(2024年批准5款中国新药上市);
- 产业界呼吁”管控风险而非脱钩”,避免重蹈半导体产业覆辙。
NSCEB的”战略双轨”本质是短期遏制与长期竞争的平衡:既试图通过政策隔离降低依赖,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制造、临床等环节的不可替代性。
四、未来十年:中美生物医药竞合的三大趋势
- “竞合共生”常态化:
- 中国提供成本优势与临床效率,美国贡献资本与品牌渠道,形成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分工。
- 案例:恒瑞医药与默沙东合作开发ADC药物,双方共享全球权益。
- 技术主权争夺白热化:
- 美国将加大对AI药物发现、基因编辑等底层技术的投入;
- 中国加速突破mRNA疫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减少对海外技术的依赖。
- 地缘风险重塑产业布局:
- MNC或采取”中国+1″策略(如在美国本土重建部分产能);
- 中国药企加快欧洲、东南亚市场布局,降低对美依赖。
结语:没有赢家的零和游戏?
中美生物医药竞合的本质,是全球创新资源再分配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手段维护霸权,却难以逆转产业规律——中国凭借规模效应与效率优势,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双方将在”遏制与依赖”的钢丝上艰难前行,而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能突破地缘桎梏、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