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泰国文旅部长亲自为一只绿色小怪兽举办接机仪式,当英国黄牛为抢购玩偶大打出手,当中国奢侈品拍卖会上初代 LABUBU 拍出 108 万元天价 —— 这个由中国香港设计师创造的潮玩形象,早已超越 “玩具” 的范畴,成为全球消费市场与文化领域的现象级符号。在情绪价值被反复讨论的当下,LABUBU 的爆火实则暗合了社交媒体时代 IP 孵化的底层逻辑,其背后隐藏着明星经济、跨界联名、社交货币化与国家战略共振的复杂密码。

一、社交展演:年轻人的 “电子宠物” 进化史
2018 年,“旅行青蛙” 刷屏朋友圈时,没人预料到七年后,年轻人会从 “云养蛙” 转向 “实体晒娃”。LABUBU 的爆火,本质上承接了 Z 世代对 “情感投射载体” 的需求升级 —— 当 “养娃” 成为现实压力,潮玩便成了低门槛的情感寄托。在小红书搜索 “LABUBU 改造”,能看到 15 万 + 篇笔记:给玩偶贴水钻睫毛、定制美甲、甚至用 3D 打印技术做 “翘臀手术”,这些行为与宠物主人给猫狗穿衣服、拍写真的逻辑如出一辙。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LABUBU 衍生商品已覆盖 200 + 品类:从婴儿安全座椅到潮牌卫衣,从墨镜到水壶,形成 “玩偶 + 全场景周边” 的消费闭环。泡泡玛特 2025 年 Q1 财报显示,LABUBU 相关产品复购率达 68%,其中 35% 的消费者承认 “晒娃式分享” 是复购主因。这种社交展演行为,正如蔡钰所言,让 LABUBU 成为 “实体化的微信头像”—— 当用户在朋友圈晒出定制化的 LABUBU 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个人审美与社交身份的双重表达。
二、明星经济:从 Lisa 带货到全球富婆圈层破局
2024 年 3 月,Lisa 在巴黎时装周用爱马仕 Birkin 包搭配 LABUBU 挂饰的照片登上全球时尚媒体头条,这条 ins 动态获得 280 万点赞,直接推动 LABUBU 在东南亚搜索量暴涨 700%。更具标志性的是泰国公主诗琳通将 LABUBU 挂在香奈儿包上的官方照片,让这个原本小众的潮玩进入王室圈层视野。
明星效应的传导链条极具戏剧性:蕾哈娜在 Coachella 音乐节佩戴 LABUBU 耳环,金・卡戴珊在抖音发布 “奢侈品包搭配指南” 视频,杜阿・利帕将玩偶绣在演出服上 —— 当全球顶流不约而同将 LABUBU 作为 “时尚配饰”,其身份便从 “潮玩” 升维为 “文化符号”。摩根大通 2025 年 5 月报告显示,LABUBU 全球搜索热度已达 Hello Kitty 的 1.3 倍,其中明星带货贡献了 35% 的流量转化。
三、联名矩阵:穿透次元壁的圈层爆破术
LABUBU 的联名策略堪称 “跨界教科书”。2024 年,其密集合作覆盖六大领域:与 Pronounce 联名的限量挂件 48 小时售罄,与《驯龙高手》合作的手办引发动漫圈抢购,与网易云音乐推出的主题曲在 QQ 音乐获得白金唱片认证,甚至与阿根廷国家队联名的足球主题盲盒,让体育迷首次关注潮玩。
但真正让 LABUBU 破圈的是 2024 年 4 月与瑞幸的合作。生椰 3 周年限定款椰皇拿铁套餐附带的 LABUBU 挂件,创造了 “3 小时售空全国 50 万份” 的纪录。尽管传播声量不及 “酱香拿铁”,但这次联名成功将潮玩消费场景延伸至大众饮品领域。到 2025 年,LABUBU 已形成 “每月 1-2 次联名” 的高频曝光节奏,这种 “广撒网 + 精准触达” 的策略,使其从潮玩圈渗透至时尚、体育、音乐等 20 + 圈层。
四、天价叙事:争议性传播的双刃剑效应
2025 年 6 月 10 日,永乐春拍会上,薄荷色初代 LABUBU 以 108 万元成交,刷新潮玩拍卖纪录。一周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以 208 亿美元身家登顶河南首富榜 —— 这两条新闻将 LABUBU 推向舆论风暴中心。识微商情数据显示,“LABUBU 天价” 相关话题三天内登上 37 个平台热搜,微信指数突破 2.3 亿,其中质疑 “炒作泡沫” 的声音占比达 41%。
但争议恰恰加速了破圈。当二手平台出现 “20 美元玩偶炒至 500 美元” 的现象,当英国 Selfridges 百货门前出现通宵排队的 “黄牛党”,LABUBU 从 “年轻人的玩具” 变成 “全民讨论的社会现象”。这种 “天价 + 抢购” 的传播范式,与当年 iPhone 首发、茅台炒作如出一辙,尽管伴随负面争议,却高效完成了从垂直圈层到大众视野的流量收割。
五、国家背书:文化出海战略的完美注脚
2025 年 5 月起,求是网、《半月谈》等官媒密集发文,将 LABUBU 现象定义为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标志性案例”。深圳官方公众号直接发起 “LABUBU 免费抽” 活动,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 “中国潮玩全球走红”,强调其 “展现文化软实力” 的意义。
这种官方认可并非偶然。在外部贸易环境承压的背景下,LABUBU 所在的潮玩产业成为出口新动能 ——2025 年 1-5 月,我国潮玩出口额同比增长 42%,其中 LABUBU 相关产品占比达 35%。官媒报道中反复提及的 “从代工底层到创意中心” 的转变,恰与 “文化出海” 国家战略形成共振。当泰国将 LABUBU 列为 “国家文化交流使者”,当法国卢浮宫计划举办 “潮玩艺术展”,这个绿色小怪兽已成为中国制造升级的国际叙事载体。
爆火之后:潮玩 IP 的可持续性考验
LABUBU 的成功难以复制,其背后是明星效应、跨界运营、争议传播与国家战略的罕见共振。但热潮之下,质疑声从未停止:当 “天价拍卖” 与 “首富神话” 成为传播关键词,其文化内核是否会被资本泡沫稀释?当潮玩从情感载体异化为投资品,品牌如何维系用户忠诚度?
泡泡玛特最新动作显示,其正在尝试破局:2025 年 6 月推出的 “LABUBU 艺术计划”,联合草间弥生等艺术家推出限量藏品,试图将商业 IP 与当代艺术结合;同步启动的 “全球设计师孵化基金”,则意在弱化单一 IP 依赖,构建更完整的潮玩生态。
从 “情绪价值” 到 “国家符号”,LABUBU 的爆火揭示了一个真相:在消费升级时代,IP 的破圈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社会情绪、商业策略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当 Z 世代寻找精神寄托,当中国制造寻求价值突围,当社交媒体渴望新的传播爆点,LABUBU 的出现恰如一个精准踩中所有节点的 “现象级产品”—— 而它能否从 “爆款” 进化为 “经典”,或许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狂欢中守住文化内核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