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出售传闻背后:外资高端品牌”质价比时代”的生存法则

一、传闻背后的行业地震:外资品牌集体”瘦身”

6月11日,通用磨坊可能出售哈根达斯中国业务的消息震动零售业。这一传闻并非孤立事件——联合利华剥离冰淇淋业务、星巴克关闭低效门店、潘多拉缩减门店规模,外资品牌在华”战略收缩”已成趋势。

核心矛盾在于:

  • 消费升级红利消退:中国消费者不再为”洋品牌溢价”买单,哈根达斯58元/杯的单价与蜜雪冰城10元冰淇淋形成鲜明对比。
  • 本土品牌降维打击:钟薛高以国潮营销抢占年轻市场,茅台冰淇淋借IP溢价突围,本土势力在10-50元价格带形成合围。
  • 渠道分化冲击:盒马、叮咚等新零售渠道自有品牌以”平替”策略分流节日消费场景,哈根达斯月饼销售额同比骤降90%。

通用磨坊财报显示,中国所在国际市场净销售额同比下降3%,哈根达斯线下客流量连续两季度两位数下滑。CEO Jeff Harmening坦言:”经济环境与消费缩减直接影响了高端业态。”


二、哈根达斯的”奢侈品陷阱”:从社交货币到市场弃子

1996年进入中国时,哈根达斯以”冰淇淋界的LV”定位,通过高客单价(单球25元)、精致门店(装修成本超百万)和情感营销(”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成功占领高端市场。

但这一模式在今天遭遇三重解构:

  1. 消费观念祛魅:Z世代更看重”质价比”而非品牌光环,小红书”平价冰淇淋替代清单”笔记超百万点赞。
  2. 场景单一化危机:过度依赖线下体验店,而瑞幸等品牌通过”咖啡+社交”重构第三空间。
  3. 供应链效率短板:本土品牌依托本土工厂实现快速上新,哈根达斯进口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对比来看,雀巢通过”8次方”系列以5-10元价格带抢占家庭市场,DQ推出DIY冰淇淋降低体验门槛,均比哈根达斯更适应”质价比时代”。


三、潜在出售的博弈:谁会接盘?如何改造?

若交易达成,新投资者面临两大命题:品牌重塑渠道重构

可能的接盘方与策略:

潜在买方改造方向风险点
私募基金(KKR等)剥离非盈利门店,聚焦一线城市高端市场需平衡短期盈利与品牌长期价值
本土乳企(伊利、蒙牛)整合供应链,开发下沉市场产品线文化融合与高端形象维护挑战
新零售巨头(盒马、华润)以快取店模式渗透社区,联名开发网红口味需避免与传统渠道价格冲突

参考麦当劳中国”中信模式”,引入本土资本或能提升决策效率。但哈根达斯需警惕”星巴克式陷阱”——过度本土化可能稀释品牌调性。


四、行业启示录:外资品牌如何穿越周期?

哈根达斯的困境折射出外资高端消费品牌在华的共性挑战:

  1. 从”教育市场”到”适应市场”
    • 过去:哈根达斯定义冰淇淋高端标准。
    • 现在:需学习钟薛高”国潮+社交裂变”的本土化打法。
  2. 重构”质价比”公式
    • 不只是降价,而是通过产品创新(如植物基冰淇淋)和场景延伸(便利店快取)提升价值感。
  3. 供应链本土化决胜
    • 通用磨坊在华4个生产基地是优势,但需进一步优化采购成本,应对新茶饮品牌的灵活供应链。

五、未来展望:高端冰淇淋的”中国式生存”

即使出售成行,哈根达斯仍将保留其市场价值:

  • 文化资产:”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的IP仍具情感号召力。
  • 运营经验:全渠道运营模式为行业标杆。

但存活的关键在于:

  • 精准分层:保留一线城市旗舰店作为品牌灯塔,同时以小型店或快闪店渗透下沉市场。
  • 跨界联名:与中式茶饮、白酒品牌合作开发限定款,重现”月饼营销”辉煌。

结语
哈根达斯的故事远非一个品牌的兴衰,而是外资高端消费品牌在中国”质价比时代”的转型样本。当”洋品牌=高品质”的公式失效,唯有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赢得未来。

(本文数据来源:通用磨坊财报、艾媒咨询、零售行业访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