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发文:新能源车企自建充电设施网络需无差别开放,推动行业变革

2025 年 7 月 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通知的发布,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充电设施网络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 “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这一规定,成为行业热议焦点。

政策背景:优化布局,提升设施品质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交通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产业的快速迭代升级,单枪充电功率达 250 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正逐步普及。此次四部门发文,正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致力于构建布局合理、品质升级、技术先进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通知明确提出,省级相关部门应在充电网络规划中合理确定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必要时制定专项规划。尤其要联合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优先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下的建设计划,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 40% 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按照规划,到 2027 年底,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力争超过 10 万台,实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

车企自建充电设施现状:从专属到逐步开放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不少车企为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用户粘性,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自建充电设施网络,这些设施在早期主要服务于自家品牌的车主。例如,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落成超 1800 座超级充电站、11000 根超级充电桩,蔚来截至今年 4 月底,已累计布局换电站 2411 座、充电桩 22092 根。

然而,尽管车企积极布局,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速仍难以满足需求。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5 年 1 – 4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101.7 万台,而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 252.0 万辆,桩车增量比为 1∶2.5,“找桩难”“充电难” 问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车企意识到,开放自建充电设施是大势所趋。此前,特斯拉已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站,并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岚图汽车也宣布启动 “千站万桩” 计划,开放所有自建充电桩供其他品牌使用。

无差别开放的影响:多赢局面可期

对车企自身

部分地区车企自建充电桩存在使用率不高的情况,开放后可吸引更多车辆充电,提高设施利用率,摊薄折旧等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开放充电设施网络有助于车企提升品牌形象,展示其开放合作的态度,促进不同品牌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对消费者而言

这一政策将带来极大便利。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使用特定品牌的充电桩,在城市中心区域、交通要道及其他出行场景中,可选择的充电点更加丰富,充电等待时间有望大幅缩短,有效缓解 “里程焦虑”。而且,车企为吸引更多用户,会不断提升充电服务质量,包括优化支付方式、改善客户服务等,提升消费者的充电体验。

从行业发展角度

车企自建充电设施网络的无差别开放,将加速充电设施统一标准的制定和互联互通进程,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协同发展。不同品牌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多,有利于整合行业资源,共同推动充电技术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政策实施的其他要点

除了充电设施网络开放,通知还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的其他方面做出了规定。在建设监管方面,项目建设单位需依法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投建。在运营管理上,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提升充电设施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处理能力,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 98%,且大功率充电设施应全量接入政府监测服务平台。此外,通知鼓励打造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建立与配电网的高效互动机制,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促进充电产业链整体升级。

此次四部门发布的通知,为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充电设施的科学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新能源车企自建充电设施网络的无差别开放,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和行业各方的协同努力,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性和使用体验有望得到质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交通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