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巨头跨界汽水:存量市场的破局尝试
国内啤酒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滑0.6%,连续多年增长乏力。燕京啤酒2024年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微增3.2%,但四季度仍亏损1.9亿元,暴露出季节性消费疲软的痛点。

在此背景下,燕京啤酒选择切入汽水赛道,推出“倍斯特”品牌,主打餐饮渠道。其策略清晰:
- 价格战抢市场:倍斯特供货价低至2.3元/瓶(大窑约3.2元),通过让利经销商快速铺货;
- 渠道复用:依托燕京啤酒覆盖50万家餐饮终端的优势,减少渠道建设成本;
- 爆款复制:借鉴“燕京U8”成功经验,计划三年内将倍斯特铺至U8终端的80%。
然而,汽水市场并非蓝海。大窑凭借“社交属性+高毛利”已占据烧烤、火锅场景心智,2023年营收超32亿元;而北冰洋、冰峰等老字号及元气森林等新锐品牌亦虎视眈眈。
二、低价策略的AB面:渠道红利与品牌认知战
燕京的低价策略短期或有效,但长期挑战重重:
- 优势:餐饮终端对价格敏感,倍斯特可通过“啤酒渠道+低价”快速渗透;
- 劣势:消费者对燕京的汽水品牌认知薄弱,需投入大量营销教育市场。
对比大窑的“情感营销”(如“大汽水,喝大窑”的洗脑广告),燕京尚未形成差异化记忆点。若仅依赖低价,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三、啤酒奶茶化:第二曲线的伪命题?
燕京的跨界并非孤例。青岛啤酒推西柚白茶精酿、金星啤酒出信阳毛尖中式精酿,甚至盒马推出“红枣枸杞啤酒”,行业掀起“奶茶化”风潮。这一趋势背后是:
- 吸引年轻群体:果味、茶味啤酒满足猎奇心理,女性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如金星“冰糖葫芦”系列女性用户超60%);
- 健康化需求:低酒精度、无糖概念契合质价比消费趋势;
- 场景破圈:奶茶化产品模糊啤酒与软饮边界,拓展非饮酒场景。
但风险在于:
- 产品同质化:跟风推出类似口味易导致审美疲劳;
- 核心业务稀释:若奶茶化产品无法成为支柱,反而拖累主品牌价值。
四、突围关键: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燕京若想真正打开第二曲线,需解决两大矛盾:
- 品牌定位模糊:需构建“汽水=燕京”的消费联想,如冠名餐饮赛事、联名网红IP;
- 产品创新深度:避免跟风奶茶口味,挖掘本土特色(如结合燕京U8的年轻化基因,推出“啤酒汽水”混搭产品)。
参考国际案例,可口可乐曾以“芬达”切入气泡饮料市场,通过差异化定位(橙味为主)与精准营销(赞助奥运会)成功分羹。燕京或可借鉴此类路径,而非单纯依赖价格优势。
结语:转型是一场马拉松
燕京啤酒的跨界既是被迫之举,亦是主动求变。短期内,低价策略或能抢占部分大窑市场;但长期来看,能否将“奶茶化”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引擎,取决于其品牌重塑能力与产品创新速度。在存量厮杀的时代,第二曲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