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补贴大战的狂欢与现实的荒诞
2025年的夏天,外卖平台再次点燃补贴战火。淘宝闪购推出“超级星期六”,联合饿了么砸下巨额红包;美团迅速跟进,京东则早已在年初高调入局。平台们豪掷千金,试图用“9块9奶茶”“1元咖啡”点燃消费者的热情。然而,当消费者兴奋地打开APP下单时,迎接他们的却不是想象中的“半小时送达”,而是漫长的等待——原本40分钟的路程,最终耗时一个半小时,甚至更久。

这场补贴大战的表象是“消费者得利”,但现实却是一场荒诞剧:奶茶店被打单机淹没,骑手在门店前排成长龙,消费者最终等来的不是美食,而是一杯迟到许久的奶茶,以及更加混乱的外卖生态。
2. 奶茶咖啡为何成为补贴战的“赢家”?
平台们本想通过补贴推广“即时零售”,让外卖不仅仅是送餐,还能送手机、送日用品,甚至送一切。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补贴的绝大部分订单流向了奶茶和咖啡。
为什么是奶茶?因为它的客单价低(9块9、10块出头),补贴后甚至可以低至1元,消费者毫无负担地“薅羊毛”;因为它的消费弹性大,奶茶不占肚子,一天喝两三杯也没问题,而快餐再便宜,一天也不可能吃四五顿。于是,补贴一上线,奶茶店瞬间被订单淹没,打单机吐单如雪片,店员崩溃大哭,骑手排队等餐,消费者等得饥肠辘辘。
3. 平台的“战略失误”:补贴换不来真正的即时零售
平台们的初衷是通过补贴培养用户习惯,让外卖不仅仅是“送餐”,而是“送万物”。然而,现实却是:
- 订单结构失衡:淘宝闪购当天订单量8000万,但其中只有1300万单是非餐饮(如日用品、食品杂货),其余全是奶茶咖啡。
- 美团稳如泰山:尽管淘宝和京东疯狂补贴,美团的GMV依然占据70%的市场份额,因为它的餐饮订单更稳定,而奶茶咖啡的补贴并不能真正威胁到它。
- 运力被浪费:大量骑手被奶茶订单困在门店,真正需要送餐的外卖反而因为运力不足而延迟。
平台们本想用补贴撬动即时零售市场,结果却只是让消费者喝上了更便宜的奶茶,而真正的战略目标——让外卖承载更多品类——却远远没有实现。
4. 骑手的困境:被补贴战绑架的底层劳动者
在这场补贴大战中,最受伤的莫过于外卖骑手。
- 超时罚款加剧:由于订单激增,出餐速度跟不上,骑手被迫等待,超时罚款越来越多。
- 运力被挤占:原本可以用来送正餐的骑手,被大量奶茶订单占据,导致真正的餐饮订单配送延迟。
-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虽然平台承诺“冲单奖励”,但实际收入可能并未增加,反而因为超时罚款和等待时间变长而变得更累。
骑手成了平台补贴战的“耗材”,他们的劳动被透支,只为满足平台短期的流量狂欢。
5. 消费者的“短暂狂欢”与长期代价
消费者确实享受到了短暂的低价奶茶福利,但代价是什么?
- 外卖不准时:原本40分钟能送到的餐,现在可能要等一个半小时。
- 运力浪费:大量骑手被奶茶订单困住,真正需要送餐的订单反而延迟。
- 生活节奏被打乱:午休时间本就紧张,外卖延迟意味着吃饭、休息、工作的节奏全部被打乱。
消费者在享受补贴的同时,也在为平台的战略失误买单。
6. 外卖战争的尽头,是系统性的失衡
这场补贴大战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平台的竞争,最终代价由骑手、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承担。
- 商家:奶茶店被打单机淹没,产能跟不上,员工崩溃。
- 骑手:运力被浪费,收入可能不增反降。
- 消费者:外卖不准时,生活节奏被打乱。
平台们用补贴制造了虚假繁荣,但最终,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7. 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外卖依赖症的社会成本
外卖的便利,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即时配送”上的。我们是否过度依赖外卖?是否因为补贴而养成了“什么都想点外卖”的习惯?如果午休时间能更长一点,如果工作能更灵活一点,我们是否还需要如此依赖外卖?
外卖平台的补贴战,表面上是为了消费者福利,实际上却是一场资源错配的闹剧。它的尽头,不是更高效的生活,而是骑手的眼泪、商家的崩溃,以及消费者对“准时外卖”的失望。
结语:补贴战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500亿补贴换不来一顿准时外卖,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平台需要反思:真正的即时零售,不应该只是“低价奶茶”,而是如何让整个系统更高效、更稳定。骑手需要被尊重,商家需要合理的订单量,消费者需要真正的生活便利,而不是短暂的“薅羊毛”快感。
外卖战争的尽头,不应该只是泡沫和内卷,而应该是更健康的生态、更稳定的服务,以及更尊重人性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