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7 月 9 日成为有史以来最短一天,时长足足减少 1.59 毫秒

2025 年 7 月 10 日消息,你可能难以想象,就在昨天(7 月 9 日),地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相较于常规的 24 小时,这一天 “足足” 减少了 1.3 到 1.6 毫秒,更有一说为 1.59 毫秒。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经研究发现,此次地球自转加速与月球的特殊位置密切相关。当月球运行至距离地球赤道最远、最靠近两极的位置,即达到 “最大赤纬角” 时,其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了类似 “陀螺仪效应”。形象地说,就如同滑冰者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收紧手臂,从而加速旋转一般,地球的自转也因此暂时加快。

回顾历史,自 2020 年起,地球自转加速的情况愈发频繁。在 2020 年 7 月 19 日,当时的一天时长比正常时间短了 1.47 毫秒,成为当时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而后在 2022 年 6 月 29 日,这一天的时长比正常时间缩短了 1.59 毫秒。而如今,7 月 9 日再次打破纪录,这已经是自 2020 年以来,地球第六次刷新 “最短日” 的纪录。

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地球的自转历史有着巨大的变化。大约在 10 亿到 20 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仅仅只有 19 小时。据推测,这很可能是由于当时月球距离地球更近,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自转速度更快。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月球逐渐远离地球,地球的自转速度也随之变慢,一天的时间逐渐延长至现在的 24 小时。

或许你会认为,仅仅 1.59 毫秒的时间变化,对人类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这些微小的偏差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 GPS 卫星定位系统为例,该系统高度依赖极其精确的时间测量来确定位置,信号以光速传播,地球自转加速导致的哪怕仅仅毫秒级的时间偏差,都可能使导航卫星出现定位误差,导致定位精度下降 30 – 50 厘米。这一误差对于航空航天领域来说,可能影响航天器的精准轨道计算和对接;在地质勘探中,会影响对地质结构的精确测量和分析。此外,通信系统、天文观测等领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时间上的细微偏差可能导致通信信号的延迟或错乱,影响天文观测中对天体位置和运动轨迹的精确记录。

随着地球自转加速现象的频繁出现,科学家们也在持续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复杂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毕竟,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在未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走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