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外卖补贴大战背后的灰色地带
随着外卖平台新一轮补贴大战的打响,消费者享受优惠的同时,却可能不知不觉中订购到来自”幽灵外卖”的餐食。这些店铺看似正规连锁品牌,实则是由黑作坊伪装而成,通过中介伪造资质入驻平台,绕过监管,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1. 中介宣称”1800元代开店铺”,无需店面和证件
据媒体调查,部分外卖代办中介公开宣称,只需支付1800元,即可在全国范围内代办外卖店铺入驻,且无需实体店面和营业执照。一位中介透露:”可以一店多开,没有上限,最快两天就能办好。”
这些中介通过挂靠现有品牌的方式,为商家提供全套虚假资质,包括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商家只需提供简单的信息,中介即可生成一套完整的”合规”材料,甚至能代做视频审核所需的”一镜到底”拍摄服务,确保店铺顺利通过平台审核。
2. 居民楼黑作坊变身”正规连锁店”
在中介的操作下,许多位于居民楼内的无证黑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品牌连锁店”。这些店铺通常只在门口挂上临时制作的招牌,店内环境简陋,甚至不具备基本的食品加工条件。
由于挂靠了品牌,这些店铺在平台上显示为”XX品牌+后缀”,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实情况。更严重的是,中介声称挂靠的商家属于品牌店铺,当地平台无权管理,甚至可以免除平台区域经理和监管部门的检查,”只要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刷单,就能稳定经营不被封”。
3. 平台审核漏洞:虚假资质为何能通过?
尽管外卖平台近年来不断升级技术手段,加强审核,但”幽灵外卖”仍然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包括:
- 资质审核依赖中介提供的材料:部分平台仅核对电子版证件,而中介提供的营业执照、食品许可证等可能是伪造或挂靠的。
- 视频审核可造假:中介提供”一镜到底”拍摄服务,确保店铺环境看似合规,但实际上可能是摆拍或使用其他店铺的视频。
- 品牌挂靠规避监管:中介利用品牌店铺的名义入驻,使得平台区域经理和监管部门难以直接干预,形成监管盲区。
4. 消费者风险:可能食用”三无”餐食
由于”幽灵外卖”店铺通常位于居民楼内,卫生条件难以保障,食材来源不明,甚至可能存在过期、变质等问题。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订购到”三无”餐食,健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5. 监管与平台责任:如何打击”幽灵外卖”?
要有效遏制”幽灵外卖”乱象,需要多方合力:
- 平台加强资质审核:引入线下实地核查机制,确保店铺真实存在且符合卫生标准。
- 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伪造资质、挂靠品牌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 消费者提高警惕: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或有实体店的商家,发现可疑店铺可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
结语:外卖行业需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
“幽灵外卖”的泛滥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外卖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需共同努力,建立更严格的审核和监管机制,才能让外卖行业真正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