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十字路口:创新机遇与内卷风险并存
在2025年中国汽车论坛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的发言引发行业深度思考。他指出,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市场重构的关键节点: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突破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但与此同时,内卷式竞争已成为威胁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
高翔强调,这种以价格战、配置堆砌和短期流量争夺为特征的内卷模式,已导致全行业盈利能力降至“极低水平”。企业被迫压缩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甚至牺牲产品质量,最终可能陷入“创新停滞—利润下滑—竞争力削弱”的恶性循环。

二、内卷之殇:从价格战到质量妥协的连锁反应
高翔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车企数量较五年前激增近三倍,但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反而下降,尾部企业平均利润率不足3%。这一数据折射出行业两大痛点:
- 同质化竞争加剧:车企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军备竞赛”导致技术迭代成本飙升,而消费者感知差异却逐渐模糊。
- 供应链压力传导:为维持低价策略,部分企业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缩短付款周期甚至拖欠货款,破坏了产业协作信任基础。
“如果内卷持续,我们可能看到更多‘昙花一现’的品牌,以及因质量缺陷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高翔的发言直指行业软肋。
三、破局之道:长期主义与生态协同的双重突围
面对困局,高翔提出“三个坚持”解决方案:
- 坚持长期主义战略
- 拒绝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短期降价,转而通过技术沉淀和用户运营构建品牌护城河。宝马计划未来三年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重点投向固态电池和车路协同技术。
- 推动产业链价值重构
- 缩短供应商账期只是第一步。宝马正试点“利润共享”模式,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共同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并投资联合实验室开发下一代零部件。
- 建立行业自律联盟
- 呼吁头部企业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最低质量门槛和技术共享框架,避免恶性竞争。这一提议已得到包括奔驰、大众在内的多家车企初步响应。
四、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业启示
高翔特别指出,中国市场的激烈内卷与欧洲、北美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形成鲜明对比。在德国,车企更注重细分市场深耕;在美国,特斯拉通过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持续盈利。他建议中国车企借鉴国际经验,从三方面转型:
- 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以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LTV)取代单车销售利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 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与科技公司、能源企业开放合作,例如宝马已与宁德时代、国网电动联合布局充电网络。
- 从政策依赖转向技术自主:加大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研发投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被动依赖。
五、未来展望:共生共赢的产业新范式
在演讲尾声,高翔以“共生”一词总结行业未来:“汽车产业的蛋糕足够大,但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做大。”他透露,宝马计划在华投资100亿元建设数字化研发中心,同时开放部分自动驾驶数据接口,与行业共享测试成果。
这一表态被视为传统巨头对行业生态的积极示好。分析人士认为,若头部企业能率先践行长期主义,中国汽车产业或将在2026年后逐步走出内卷泥潭,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结语
高翔的警示与建议,不仅关乎宝马一家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当内卷的硝烟散去,唯有坚持创新、尊重规律的企业,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正如他所言:“真正的赢家,永远是为行业创造增量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