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射病:被低估的“高温杀手”
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热射病病例激增。据媒体报道,北京某医院急诊科一周内接诊12例热射病患者,其中3人因多器官衰竭死亡。专家强调,热射病绝非普通中暑,而是一种核心体温超过40℃、伴随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的致命急症,病死率高达50%以上。

与普通中暑的关键区别:
- 普通中暑:体温轻度升高(38℃左右),通过休息、补水可缓解。
- 热射病:核心体温骤升至40℃以上,伴随意识模糊、抽搐、休克,需立即就医。
二、三大高危场景:你可能踩中的“致命陷阱”
1. 剧烈运动后猛灌冰水?小心诱发心梗!
高温下运动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增加。此时突然摄入大量冰水,会使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引发痉挛性腹痛;更危险的是,冷刺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梗死。正确做法: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每小时不超过500毫升。
2. 密闭车内=“移动烤箱”?10分钟致命!
实验数据显示,室外35℃时,封闭汽车内部温度10分钟升至50℃,30分钟可达65℃。儿童、老人因体温调节能力差,极易在车内发生热射病。安全提示:
- 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
- 使用遮阳帘,停车后先开窗通风再进入。
3. 高温冲冷水澡?血压飙升风险大!
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毛孔扩张,突然遭遇冷水刺激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骤升,脑出血风险增加。建议:
- 先用温水擦拭身体,逐步降温。
- 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
三、高危人群防护指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警惕
1. 糖尿病患者:脱水易引发酮症酸中毒
高温会加速葡萄糖代谢,糖尿病患者若补水不足,可能因脱水导致血液中酮体堆积,引发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恶心呕吐)。应对措施:
- 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可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
- 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与脱水叠加风险。
2. 高血压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易热衰竭
高温下,高血压患者血管扩张后突然遇冷(如冲冷水澡),可能导致血压剧烈波动,诱发脑出血或心梗。建议:
- 避免正午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通风时段活动。
- 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剂量(需遵医嘱)。
3.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衰退
老年人汗腺功能减退,散热效率低,即使静坐也可能发生热射病。防护要点:
- 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6℃~28℃,使用空调时避免直吹。
- 穿着宽松、浅色棉质衣物,促进汗液蒸发。
四、热射病急救:黄金半小时
若发现有人出现热射病症状(如意识模糊、皮肤灼热无汗、体温>40℃),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快速降温:
- 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
- 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冰袋(包裹毛巾)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 若条件允许,可用风扇加速蒸发散热。
- 补充水分:若患者清醒,可少量喂服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 立即送医:即使症状缓解,仍需送医院进一步治疗,热射病可能引发迟发性器官损伤。
五、专家呼吁:科学防暑,拒绝侥幸心理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教授表示:“热射病的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公众需摒弃‘中暑是小病’的错误观念,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小贴士:
- 外出时携带便携式小风扇、防晒冰袖。
- 定时休息,避免连续暴晒超过30分钟。
结语:热射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掌握科学防暑知识,避开急救误区,才能安然度夏。转发给身边的人,多一份警惕,少一份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