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江苏淮安一名1岁男婴因频繁被奶奶亲吻,出现持续高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最终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亲吻病”)。医生指出,该病由EB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唾液传播,而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极易感染并引发严重并发症。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专家呼吁家长注意卫生习惯,避免通过亲吻、共用餐具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一、事件回顾:奶奶亲吻致孙子高烧不退 颈部现肿块
据媒体报道,江苏淮安一名1岁男婴近日频繁出现高烧症状,体温一度飙升至39℃以上,且颈部出现鸽子蛋大小的肿块。家长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但孩子持续高热不退,遂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发现孩子感染了EB病毒,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亲吻病”)。
进一步调查发现,孩子的奶奶近期患有口腔溃疡,但仍然频繁亲吻孙子,甚至共用餐具。医生判断,奶奶口腔中的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给孩子,导致其感染。
二、”亲吻病”是什么?EB病毒为何危害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俗称”亲吻病”,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通过血液、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
1. EB病毒的传播特点
- 唾液传播为主:亲吻、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喂孩子等方式均可传播病毒。
- 成人普遍携带:约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携带EB病毒,但因免疫力较强,通常不发病或仅表现为轻微症状。
- 婴幼儿易感: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旦感染,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2. 感染EB病毒后的症状
- 典型症状:持续高热(可达39℃以上)、咽峡炎(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
- 严重并发症: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脾脏破裂,甚至嗜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
- 长期影响:EB病毒还与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疾病相关,需长期关注。
三、医生紧急提醒:家长需注意这些卫生习惯
针对此次事件,儿科专家表示,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家长应避免以下高风险行为:
1. 避免直接亲吻孩子
- 尤其是口腔有溃疡、疱疹、感冒等症状时,病毒载量高,传染风险大。
- 可用脸颊轻碰、挥手等方式表达爱意,减少唾液接触。
2. 注意手部卫生
- 外出回家后应先洗手、换衣服,避免将外界病菌带给婴幼儿。
- 喂食时尽量使用勺子或餐具,避免直接用嘴试温或咀嚼食物喂孩子。
3. 避免共用餐具、毛巾
- 成人使用的餐具、水杯、毛巾等可能携带病毒,应与婴幼儿分开使用。
4. 关注孩子异常症状
- 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EB病毒感染。
四、EB病毒感染如何治疗?预后如何?
目前,EB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 退烧: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高热。
- 补液:防止高热导致脱水。
- 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脏破裂(EB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大多数患儿可在2-4周内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需密切随访。
五、社会讨论:亲情表达与健康风险的平衡
此次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许多家长表示此前并不知道亲吻可能传播EB病毒。部分观点认为:
- “奶奶也是出于爱,但确实需要科学育儿知识。”
- “以后不敢随便亲孩子了,还是改用其他方式表达爱吧。”
- “希望医院能加强科普,让家长了解EB病毒的危害。”
结语
“亲吻病”虽不常见,但一旦感染,婴幼儿可能面临严重风险。家长应提高警惕,避免通过亲吻、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播病毒,同时关注孩子的异常症状,及时就医。科学育儿不仅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对家庭健康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