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预期落差”到”理性接受”:日本的关税困境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推行”对等关税”政策,日本作为首批谈判对象之一,派出首相石破茂等多位高官密集访美,试图争取关税减免。然而,三个月后的7月8日,美国不仅未降低对日关税,反而将税率从24%上调至25%。日本国家电视台NHK在7月10日的报道中直言”出乎意料”,但日本媒体和舆论并未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屈辱感,反而以相对平和的态度分析经济影响。
这一反应与中国的舆论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认为日本”丢尽了面子”,但日本国内的主流声音却聚焦于”利益计算”而非”国家尊严”。日本《朝日新闻》困惑地发问:”特朗普不想与日本达成合意吗?”《京都新闻》则反思日本在判断日美经贸关系时”大方向出了错误”。然而,这些讨论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分析,而非情绪化的抗议。
二、日本的”一厢情愿”:为何错判美国意图?
日本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存在明显的误判,其核心逻辑在于三点:
- “美国的主要对手是中国”:日本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2024年美中贸易逆差2951亿美元),而日本仅排第六(687亿美元),因此不应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 “日美同盟的重要性”:日本强调其在亚洲的军事和政治价值,认为美国不会轻易损害盟友关系。
- “日本对美投资贡献巨大”:2024年日本连续五年成为对美投资第一大国,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石破茂首相多次以此为由要求美国让步。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逻辑显然不同。美国认为,日本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仍对美构成贸易优势,而日本市场未充分开放(如大米进口限制),因此必须施压。日本此前依赖的”盟友特权”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下失效。
三、日本的”委屈但不强硬”:为何不反击?
面对关税上调,日本舆论并未出现强烈的”反击”呼声,反而表现出一种”理解美国立场”的态度:
- 汽车关税争议:日本辩解称,美国汽车因设计不符合日本市场需求(窄街道、左舵车等),导致销量不佳,但《东京新闻》仍建议以”进口日系美国产汽车”作为妥协方案。
- 大米进口问题:日本长期限制美国大米进口,但舆论认为粮食安全不可妥协(JBpress评论称”若以此谈判,日本粮食主权将崩溃”)。
- 政界”亲美”背景:日本内阁多名高官毕业于美国名校(如林芳正毕业于哈佛),且鲜少批评美国政策,这种”精英共识”使得日本更倾向于妥协而非对抗。
四、”面子”与”利益”:日本的国家叙事
在日本社会,”国家面子”并非核心议题。民众普遍认为,政客的个人屈辱(如安倍晋三在特朗普面前的谦卑姿态)可以接受,只要能维护国家经济利益。2017年安倍访美时被调侃”卑躬屈膝”,但日本国内反而称赞他”为国家利益忍耐”。
这种思维模式使日本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更倾向于:
- 经济理性优先:NHK等媒体聚焦关税对企业的具体影响,而非政治象征意义。
- 长期博弈思维:日本过去在纺织品、钢铁、汽车等贸易战中均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如将整车出口转为零部件出口)维持对美盈利。
- 社会共识:”亲美”精英阶层主导舆论,民众对美国政策持较高容忍度。
五、未来展望:日美关系的裂痕与调整
尽管日本选择理性应对,但25%的关税无疑会对日本企业造成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若美国进一步施压,日本可能被迫:
- 扩大对美投资(如增加汽车零部件工厂)。
- 开放部分市场(如适度增加大米进口)。
- 寻求多边平衡(如加强与中国、欧盟的经济合作)。
然而,日本短期内不太可能采取对抗姿态,因为其国家叙事早已将”利益最大化”置于”面子之争”之上。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在美国面前,日本的选择从来不是‘要不要低头’,而是‘如何优雅地低头’。”
结语
日本的反应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面子”往往要让位于”利益”。与美国不同,日本社会更倾向于以务实态度接受短期挫折,而非追求象征性的胜利。这种思维模式既是其战后”经济优先”传统的延续,也是面对美国霸权时的无奈选择。未来,日美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给予日本特殊待遇,以及日本能否找到新的经济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