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反诈困局:当”宁可错杀”遇上精准之困,如何让风控模型长出”火眼金睛”?


一、反诈大网下的”误伤”困局

数字化浪潮中,电信诈骗已成全民公敌。2023年国家反诈中心拦截诈骗电话27.5亿次、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88亿元,成绩斐然。但在这张严密的反诈大网中,普通用户却频频被”误伤”——新办手机卡8天遭封停、正常拨打电话触发风控、二次放号遗留”污点”导致反复停机……

《IT时报》调查发现,此类案例并非个例。用户大白在南京西路营业厅办理的副卡,因”通信异常”被停机;深圳的胡女士更是在两天内两次因高频拨号被封号,甚至需跨省奔波解封。运营商的解释指向反诈模型的”防御性误伤”:新卡缺乏信用积累、行为特征触发阈值、名单数据延迟……当风控系统的灵敏度与用户体验失衡,”宁可错杀一千”的策略便成为用户的不可承受之重。


二、AI风控的双刃剑:为何精准反诈如此艰难?

反诈系统的核心是AI风控模型,但其”误伤”根源在于技术逻辑与现实场景的错位。

  1. 数据维度的单一性
    当前模型主要依赖通话频次、时空轨迹、入网时长等表层数据,难以识别复杂场景。例如,用户大白挪车时的短时高频通话,与诈骗分子的群发轰炸在数据上高度相似;胡女士跨省拨号的”异常行为”,实则是正常社交需求。模型无法区分”挪车急电”与”诈骗轰炸”,导致”一刀切”封停。
  2. 规则引擎的机械性
    现行风控依赖预设的行为阈值(如”1小时内拨号超10次即高风险”),缺乏对用户意图的动态判断。商人紧急催款、异地出差新号等正常行为,因突破阈值被误判;而诈骗分子可通过分散操作规避规则,形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
  3. 信用体系的滞后性
    运营商的客户信用评估仍停留在”是否欠费”层面,未建立个人通信行为信用档案。老用户因长期良好记录应享有更高信任度,但现行系统对此无差别对待,导致”一刀切”封停。

三、破局之道:从”规则引擎”到”意图识别AI”

要让反诈模型长出”火眼金睛”,需从技术升级、策略优化和用户参与三方面突破。

  1. 技术侧:从”行为阈值”到”意图识别”
    • 多模态数据融合:引入声纹识别、通话语义分析等技术,通过通话内容判断真实意图(如挪车指令与诈骗话术的语义差异)。
    • 用户画像分级:为老用户、企业号码配置更高信任阈值,结合历史行为动态调整风控强度。
    • 实时场景豁免:开放用户自主报备功能,如提前标记”搬家””出差”等场景,避免触发误判。
  2. 策略侧:透明化与用户教育
    • 公示高敏场景:运营商应明确告知用户哪些行为易触发风控(如”新卡1小时内跨省拨号超5次”),帮助用户规避风险。
    • 分级解封机制:对低风险误封用户提供线上快速核验通道,减少线下奔波。
  3. 用户侧:共建反诈”沙盒”生态
    • 开放模型测试:允许用户通过”反诈沙盒”模拟高风险行为(如异地通话),提前了解可能触发的风控措施。
    • 社会监督反馈:建立误封案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模型规则,形成”用户反馈-模型迭代”的闭环。

四、终极目标:让反诈防御像”手术刀”一样精准

反诈的本质是”用局部不便换全局安全”,但技术的进步应让”不便”最小化。正如广州熠数信息CEO姚威所言:”未来的反诈系统应像手术刀——精准切除诈骗毒瘤,而非挥舞大棒误伤无辜。”

当AI风控从”机械规则”进化到”理解意图”,当运营商从”被动拦截”转向”主动共治”,当用户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这张反诈大网才能真正实现”疏而不漏”。毕竟,在电信诈骗与反诈的持久战中,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骗子无所遁形,而普通人再也不用担心”被误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