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与年初业内普遍预测的”观望情绪浓厚”截然相反,上半年新能源车企销量普遍呈现爆发式增长,多个品牌创下历史新高。从跨界新秀小米到传统转型巨头比亚迪、吉利,从新势力代表小鹏、零跑到华为赋能的鸿蒙智行,几乎全线飘红的数据不禁让人疑惑:说好的”2025年不买电车”呢?这场集体”真香”现象背后,是价格战的威力显现,还是产品力的真实突破?抑或是消费者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让我们透过上半年销量数据,解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脉动。

市场概况:全面增长下的结构分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终端累计销量达到1072万辆,同比上涨8.1%。然而在这看似平稳的大盘之下,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正在上演——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命运分野日益明显。6月单月,汽车终端销量达214.1万辆,同比增长21.1%的亮眼数字背后,新能源车型贡献了主要增长动力。
市场格局的重塑表现得尤为突出。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突破,市场占有率创下历史新高;新势力品牌表现参差不齐但总体向好;而合资品牌则在转型阵痛中艰难维持。这种分化在销量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亚迪上半年狂卖214.6万辆,同比增长33%,成为中国市场唯一销量突破200万的车企;吉利控股集团总销量达193.1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0.1万辆,同比增长73%。相比之下,传统豪华品牌如奔驰和宝马销量分别下滑18.73%和14.04%,特斯拉中国销量也同比下降5.05%。

价格带的竞争态势同样值得关注。10-20万元区间成为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占比高达41.2%。这一价位段汇集了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零跑C系列等爆款车型,也是小米SU7、小鹏G6等新势力产品的主攻方向。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车型销量TOP20中,新能源车型占据11席,前五名更是全部被新能源包揽。吉利星愿以204,940辆的销量成为上半年唯一突破20万辆的单一车型,超越比亚迪海鸥(174,912辆)和特斯拉Model Y(171,491辆)。
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呈现出新趋势。混合动力车型占比达45.8%,表明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满足需求的背景下,混动技术作为过渡方案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奇瑞鲲鹏C-DM等混动系统大放异彩,纯电车型则在续航方面持续突破,普遍达到800km以上。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L4级智驾车型渗透率达到12.7%,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装车量超100万辆,小鹏XNGP、华为ADS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成为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筹码。

表: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各阵营销量表现对比
阵营分类 | 代表品牌 | 销量表现 | 同比增长 | 市场份额变化 |
---|---|---|---|---|
自主品牌 | 比亚迪、吉利、长安 | 集体增长,比亚迪超200万辆 | +13.8%~48.4% | 显著提升 |
新势力 | 小鹏、理想、零跑 | 小鹏19.7万辆,零跑22.17万辆 | +257.7%~279% | 稳步扩大 |
合资品牌 | 大众、丰田 | 一汽大众72.05万(-6.3%) | -6.3%~+15.55% | 持续萎缩 |
豪华品牌 | 奔驰、宝马 | 均约29.3万辆 | -14.04%~-18.73% | 明显下滑 |
这一市场格局的剧变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使其产品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新势力企业在智能化、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不断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合资品牌受制于全球战略和决策链条过长,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中反应迟缓。更深层次看,这场变革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制胜”的转型,消费者不再单纯看重品牌出身,而是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和技术含量。
新势力阵营:从生死边缘到销量狂飙
新势力车企在2025年上半年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的精彩大戏,集体交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单。与2024年的挣扎求生形成鲜明对比,头部新势力企业不仅实现了销量大幅增长,更有甚者半年销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彻底扭转了市场对其生存能力的质疑。这场翻身仗背后,是精准的产品定位、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快速的技术迭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鹏汽车成为新势力阵营中最耀眼的明星,上半年累计交付197,189台,这一数字不仅同比暴涨279%,更已超过其2024年全年销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鹏已连续8个月交付量维持在3万台以上,展现出罕见的稳定性。这样的表现与其产品战略密不可分——小鹏成功地在”品牌调性、年轻化设计、外观美感、性价比和家用属性”之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一位P7+车主的话颇具代表性:”在那个价位,当你同时需要品牌、年轻个性化、外观好看、性价比、家用标签,小鹏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种精准定位使小鹏G6等新车型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据车fans统计,G7上市后店均订单达到35-40台,延续了爆款态势。技术层面,小鹏的800V SiC平台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的惊人表现,XNGP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装车量已超4万辆,这些硬实力为其销量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零跑汽车则以”闷声发大财”的姿态坐上新势力销量榜首,上半年共交付22.17万辆。零跑的成功秘诀在于”理想的产品定义+自研自产能力”,在10-20万价格区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高配”。以C16为例,这款车以十来万的价格提供了接近5米长的6座SUV车身、全软包内饰和英伟达Orin-X芯片,用一位零跑内训师的话说:”炸了都得夸它响”。这种极致性价比策略使零跑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所向披靡,T03在县域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零跑还通过与Stellantis的合资进军欧洲市场,为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2025年第一季度,零跑销量达8.76万辆,同比增长88.7%,同时实现了10万级车型的盈利,打破了”低价必亏”的行业魔咒。
小米汽车作为跨界造车的代表,上演了令业界震惊的”小米速度”。虽然入局较晚,但小米上半年累计销量已超过15万辆,且订单储备超过50万台,排产已至明年。在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下,小米已将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小米SU7的成功源于多重因素:一是800V高压平台等创新技术有效缓解了续航焦虑;二是HyperOS车机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与小米手机、米家设备的无缝联动构建了独特的生态优势;三是雷军个人IP带来的强大营销势能。小米YU7的持续热销表明,这种成功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坚实的产品和市场基础。
表:2025年上半年主要新势力车企销量及增长情况
品牌 | 上半年销量 | 同比增长 | 明星车型 | 核心竞争优势 |
---|---|---|---|---|
小鹏 | 197,189辆 | +279% | G6/G7 | 800V高压平台+XNGP智驾 |
零跑 | 221,700辆 | 数据待确认 | C16 | 极致性价比+全域自研 |
小米 | >150,000辆 | 新上市 | SU7/YU7 | 生态互联+高压快充 |
理想 | 203,939辆 | +7.9% | L6 | 家庭定位+增程技术 |
蔚来 | 114,150辆 | +30.6% | ET5/乐道L60 | 换电体系+高端服务 |
理想汽车的增长态势相对温和,上半年共交付203,939辆,同比增长7.9%。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同类产品后,理想独树一帜的产品优势正在被稀释。为应对这一挑战,理想已开始为其纯电车型i8造势,试图开辟新的增长点。理想面临的困境部分源于技术路线选择——尽管第四代增程器热效率达到44.5%,CLTC续航高达1315km,但在比亚迪DM-i与纯电车型的双重挤压下,增程式技术的市场空间正在被压缩。理想能否在纯电领域复制增程时代的成功,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地位的关键。
蔚来汽车则在质疑声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上半年全系(含乐道和萤火虫)交付114,150辆,同比增长30.6%。其中第二季度交付72,056辆,环比增长71.2%,创下历史第二好成绩。蔚来的逆袭来之不易——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空前激烈、小米YU7吸引大量关注、主销车型处于产品切换期的多重不利因素下,这份成绩单含金量十足。蔚来的三大品牌差异化布局初见成效:高端品牌蔚来维持品牌调性,乐道品牌瞄准主流家庭市场,萤火虫品牌则以BaaS电池租赁政策将购买门槛降至7.98万元,吸引年轻用户。随着高速公路第1000座换电站即将建成,全国550城实现换电网络覆盖,蔚来长期投入的基础设施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新势力阵营的集体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沉淀,幸存的新势力企业已逐步解决了产能、品控、服务等基础问题,产品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显著提高,续航焦虑逐渐缓解,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新势力销量突破临界点。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新势力们仍需在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上持续创新,才能在下一阶段的淘汰赛中继续保持领先。
传统巨头转型:大象起舞的华丽转身
当新势力车企高歌猛进时,传统汽车巨头们也在这场电动化浪潮中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转型。与普遍认知不同,这些被视为”船大难掉头”的传统车企不仅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了后来居上。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成果集中爆发,销量规模和技术创新双双突破,展现出”大象也能敏捷起舞”的惊人实力。
比亚迪继续以碾压姿态领跑全行业,上半年销量达214.6万辆,同比增长33%。这一数字使其成为中国市场唯一半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车企,在全球范围内也难逢敌手。比亚迪的成功建立在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基础上——从刀片电池到DM混动技术,从电驱系统到半导体业务,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上半年基本没有推出重磅新车型,这一成绩主要依靠”全民智驾”战略和现有产品线的持续热销达成。王朝和海洋系列累计销售197.2万辆,以绝对优势拿下各主要品牌半年度销量冠军。在智能驾驶领域,搭载天神之眼智驾辅助的车型累计保有量已超100万辆,比亚迪甚至承诺对中国市场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展现出对自身技术的高度自信。
比亚迪的高端化战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方程豹、腾势、仰望三大高端品牌上半年累计销售14.2万辆,同比增长超69%。其中,方程豹钛3单月销量已达12,017辆,环比增长114.7%,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突破2万辆;腾势D9则以5.6万辆的销量稳坐MPV市场冠军宝座。为强化高端品牌运营,比亚迪近期进行了人事调整,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与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李慧对调,预示着下半年两大高端子品牌将有新动作。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同样势如破竹,上半年海外销量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2%,已超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BYD SHARK皮卡上半年海外累计销售超2.6万辆,宋PLUS海外销量超13万辆,彰显出全球化布局的初步成效。
吉利控股则上演了传统车企转型的又一成功范例,上半年总销量达193.1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0.1万辆,同比激增73%。这一亮眼表现使吉利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展现出对后市发展的充足信心。吉利汽车集团(含吉利、领克、极氪)上半年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吉利新能源车型渗透率已达52%,较去年同期的不足40%大幅提升,标志着其转型已迈过临界点。
吉利的多品牌协同战略成效显著,各子品牌定位清晰、差异化发展。银河系列成为最大亮点,上半年销量达54.8万辆,同比增长232%,覆盖插混与纯电平台,以智能座舱和节能控制技术成功切入主流家庭市场。领克品牌保持稳健增长,上半年销量15.4万辆,同比增长22%;极氪品牌则专注高端纯电市场,上半年交付9万辆,基于800V高压平台及高功率电驱系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吉利在2024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整合旗下品牌,将翼真、雷达、几何并入银河系列,这一战略调整的积极效果正在逐步释放。车型层面,吉利星愿成为上半年最大赢家,以204,940辆的销量超越比亚迪海鸥和特斯拉Model Y,登顶单一车型销量榜首,展现出吉利产品力的全面提升。
吉利的全球化布局同样可圈可点,上半年海外出口达18.4万辆,在中亚、东欧、东南亚及拉美等市场取得突破。旗下国际品牌中,沃尔沃上半年全球销量35.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15.5万辆,渗透率44%;极星销售3万辆,同比增长51%;莲花品牌则通过中文名更换和营销创新,重塑性能车标签。在商用车领域,远程品牌上半年销售6.4万辆,同比增长55%,其超级VAN将作为新能源出租车投入香港公共交通运营,助力绿色出行转型。
长安、奇瑞等传统自主品牌也在新能源转型中取得显著进展。长安上半年销量62.06万辆,同比增长29%;旗下深蓝品牌销售143,236辆,同比增长71%;阿维塔销量59,084辆,同比增长104%。奇瑞上半年销量62.91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车型表现尤为突出,风云T9等混动车型凭借鲲鹏C-DM系统实现综合续航1400km,出口占比高达31.6%。这些传统品牌虽然在声势上不如比亚迪、吉利抢眼,但扎实的产品力和渠道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稳居一席之地。
表:2025年上半年主要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成效对比
车企 | 总销量 | 新能源销量 | 新能源占比 | 明星新能源车型 | 核心技术 |
---|---|---|---|---|---|
比亚迪 | 214.6万辆 | 全系新能源 | 100% | 海鸥、秦PLUS、宋PLUS | 刀片电池、DM-i、天神之眼 |
吉利 | 193.1万辆 | 100.1万辆 | 52% | 星愿、银河E5、极氪001 | 雷神混动、SEA浩瀚架构 |
长安 | 62.06万辆 | 数据待确认 | 快速提升 | 深蓝SL03、阿维塔12 | 原力超集电驱 |
奇瑞 | 62.91万辆 | 数据待确认 | 逐步提高 | 风云T9、iCAR 03 | 鲲鹏C-DM、铝基轻量化 |
传统车企的转型成功带给行业几点重要启示:首先,电动化转型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产业优势的重新整合与升级;其次,多品牌、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能够最大限度覆盖不同消费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再次,核心技术自研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无论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是吉利的雷神混动,都成为其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支点;最后,全球化布局能够平衡单一市场波动,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转型深入,这些传统巨头正从”防守者”变为”进攻者”,不仅守住原有市场份额,更在新赛道开疆拓土,重塑行业格局。
合资与豪华品牌:转型阵痛中的艰难求生
当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在新能源赛道高歌猛进时,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合资与豪华品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这一阵营整体表现疲软,多数品牌销量下滑或增长乏力,市场份额持续被蚕食。这种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战略与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