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一杯”鲜奶”引发的悲剧
2025年7月,江苏连云港的唐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宣称”巴氏杀菌”的现挤羊初乳。收到产品后,她未仔细查看说明,直接饮用。不久后,唐女士频繁发烧、咳嗽,辗转就医4天后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布病)。经调查发现,商家所谓的”巴氏杀菌”实为虚假宣传,产品实际未经任何杀菌处理。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因饮用未杀菌现挤鲜奶感染布病的案例频发,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二、布病:人畜共患的”隐形杀手”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如未杀菌的乳制品)传播。其典型症状包括:
- 反复发热(波浪热:体温骤升后缓慢下降,周期性复发)
- 寒战、多汗
- 关节疼痛、乏力
- 严重者可导致肝脾肿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不孕不育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地区病例较多。近年来,随着电商生鲜产品的兴起,城市居民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三、现挤鲜奶为何危险?三大健康隐患
- 未经杀菌,致病菌滋生
现挤鲜奶未经过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UHT),可能携带布鲁氏菌、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即使动物本身看似健康,也可能隐性感染。 - 运输与储存风险
电商平台销售的现挤鲜奶需长途运输,若冷链中断或包装破损,细菌会迅速繁殖。消费者无法确认产品是否在安全温度下保存。 - 源头不可追溯
网购鲜奶的奶源动物健康状况、养殖环境等信息不透明,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难以维权。
四、专家警示:别被”新鲜””天然”误导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系副主任侯殿志指出:
- 现挤奶与市售奶营养无异:牛奶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成分(如蛋白质、钙),而非是否”现挤”。
- 杀菌是安全底线:巴氏杀菌(72℃-75℃,15-30秒)或超高温灭菌能有效杀灭病原体,而现挤奶未经此过程,风险极高。
- 消费者需警惕营销话术:部分商家利用”纯天然””无添加”等概念误导消费者,忽视食品安全核心问题。
五、如何安全饮用乳制品?四点建议
- 选择正规品牌:购买经过杀菌处理的包装乳制品,查看生产日期、杀菌工艺(如”巴氏杀菌””UHT”)等信息。
- 警惕”现挤”宣传:电商平台的现挤鲜奶若无明确杀菌证明,切勿购买。
- 特殊需求人群注意:免疫力低下者(如孕妇、儿童、老人)更应避免食用未经杀菌的乳制品。
- 科学认知”新鲜”:真正的食品安全是”无菌+营养”,而非单纯追求”现挤”。
六、监管需加强:警惕”生鲜陷阱”
目前,我国对电商生鲜乳制品的监管仍存在漏洞。建议:
- 强制杀菌标识:要求商家明确标注是否经过杀菌处理。
- 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奶源动物健康档案,实现全程可追溯。
- 加大处罚力度:对虚假宣传”巴氏杀菌”等行为严厉查处。
结语
唐女士的遭遇为所有消费者敲响警钟:食品安全无小事,”新鲜”不能成为忽视风险的借口。无论是网购还是线下购买,务必认准正规渠道和杀菌标识,别让”养生”变成”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