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中国牛奶的品质已达到世界级水平,核心指标优于欧盟标准,消费者可放心饮用。然而,尽管中国奶业在短短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人均饮奶量仍远低于国际水平,传统饮食习惯和认知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专家呼吁加强科普宣传,推动国民饮奶习惯的养成。
中国奶业20年跨越式发展 核心指标超越欧盟
报告显示,中国奶业用约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产业化历程,奶牛单产水平已跻身全球第一方阵。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总体优于欧盟标准,标志着中国牛奶品质已达到世界级水平。
李胜利教授表示:“中国奶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这一结论基于严格的检测数据和产业化升级成果。近年来,中国奶业通过规模化养殖、智能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显著提升了牛奶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人均饮奶量不足 10亿人未养成喝奶习惯
尽管中国牛奶品质优异,但人均饮奶量仍远低于国际水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逐年增长,但2023年人均饮奶量仍低于世界多国,甚至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乳制品300-500克(约一盒牛奶),但实际消费量远未达标。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包括:
- 传统饮食习惯:部分人群对乳制品的接受度较低,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以外的消费群体。
- 认知不足:许多人误以为乳糖不耐受普遍存在,或认为牛奶不适合亚洲人体质。
- 市场推广不足:乳制品消费尚未形成全民习惯,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
数据显示,中国仍有超过10亿人口未养成日常喝奶的习惯,市场潜力巨大。
专家呼吁加强科普 推动乳制品消费
针对人均饮奶量低的问题,李胜利教授建议:
- 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消除“乳糖不耐受”等误解。
- 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乳制品,如低乳糖牛奶、酸奶等,提高接受度。
- 政策支持:鼓励乳企拓展下沉市场,推动乳制品进校园、进社区。
此外,行业专家还建议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通过学校供餐计划、税收优惠等措施提升乳制品消费。
未来展望:中国奶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增强,中国乳制品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人均饮奶量将逐步接近国际水平,乳制品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李胜利教授总结道:“中国奶业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下一步的关键是让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好、愿意喝’。”
结语
中国牛奶品质已达世界级标准,但人均饮奶量的提升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普宣传、产品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有望在未来实现乳制品消费的全面普及,助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