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话折射的城市野望
当英伟达CEO黄仁勋在链博会上接过王坚抛出的邀约时,一句”有机会一定要去杭州”的承诺,让全球AI圈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座江南古城。这位掌舵全球算力霸主的科技领袖,甚至主动提及”杭州是否是中国硅谷”的设问——尽管当地创业者更愿以”面向世界的创新中心”定义自身,但不可否认的是,杭州正以独特的开源生态、人才厚度与战略定力,在AI时代书写着区别于传统科技高地的崛起剧本。从DeepSeek掀起的”价格屠夫”效应到Qwen3-Coder碾压国际收费模型的技术突破,从六小龙覆盖全链路的软硬件创新到300米内密集布局的火山引擎、vivo AI研发中心,杭州的每一次动作都在全球AI产业链上激起涟漪。这座城市做对了什么?其崛起路径又为全球创新城市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人才基石:从电商之都到AI人才”蓄水池”的基因突变
杭州的AI崛起绝非偶然,其底层逻辑深植于二十余年产业迭代中积累的人才厚度。当全球科技巨头在2023年才集体”All in AI”时,杭州早已凭借阿里巴巴的持续投入构建起独特的”人才飞轮”:作为中国最早布局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的企业,阿里云不仅沉淀了国内最完整的AI工程化团队,更通过达摩院等机构持续向外输送高端人才。数据显示,国内AI人才市场中,具有阿里、百度背景的从业者占比超40%,而杭州正是这一群体的核心聚集地。
浙江大学的学术滋养为这一生态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顶尖高校之一,浙大不仅培养了大批算法科学家,更通过产学研联动直接孵化了众多初创企业。一位在杭AI创业者坦言:”2023年前,多数企业对AI投入谨慎,唯有阿里和百度保持战略定力。如今活跃在杭州的AI团队中,至少有一半核心成员来自这两家公司的早期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在电商场景中积累的分布式计算、大规模数据处理经验,意外成为大模型训练的天然适配土壤——这种”业务反哺技术”的路径,让杭州的AI研发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应用导向。
人才聚集效应正形成正向循环:越来越多科技巨头将AI研发中心迁至杭州,火山引擎、vivo全球AI研发中心等项目的密集落地,不仅带来了额外的算力与资金支持,更通过”大厂溢出效应”为本地初创企业输送了技术骨干。一位刚从北京迁至杭州的工程师感慨:”这里300米内就有三家在建的AI总部大楼,虽然周边暂时荒凉,但能感受到整个城市的创新脉搏在加速跳动。”
开源生态:做AI时代的”水电煤”与”沥青路”
如果说人才是杭州崛起的”硬支撑”,那么开源精神则是其区别于其他科技城市的”软实力”。当国际巨头仍在通过闭源模型构建商业壁垒时,杭州企业已悄然成为全球开源生态的关键建设者——Qwen系列模型的崛起便是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阿里云推出的开源大模型,Qwen并未陷入与友商的直接竞争,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战略纵深的路径:”要做AI基础设施中的基础,就像高速公路需要的沥青。”这种定位使其迅速成为全球开发者的首选底座:截至2025年7月,Qwen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衍生出超过14万个二次开发模型,总下载量突破4亿次;Hugging Face全球开源大模型榜单前十名中,全部基于Qwen进行二次开发。更令人瞩目的是,Qwen3-Coder的横空出世——这款免费编程大模型性能比肩国际顶级收费模型Claude4,甚至全面超越GPT-4.1,引发开发者社区的地震。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 CEO连发13条推文盛赞,开发者们直言:”免费且强大的工具,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开源战略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输出。通过降低AI应用门槛,杭州让普通企业甚至个人开发者得以参与到技术创新中:一个不懂编程的品牌创业者,借助Qwen3-Coder五分钟即可生成专业网页;入行一周的程序员,工作效率堪比资深开发者。这种”技术平权”效应不仅加速了AI落地,更培育出一个繁荣的开发者生态——据统计,杭州现有AI初创企业超1000家,其中100余家已形成规模效应,覆盖算力芯片、算法框架、交互仿真等全产业链环节。正如当地创业者所言:”开源不是慈善,而是构建生态护城河的最优解。当所有人都基于你的底座开发时,你便成为了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战略定力: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杭州的崛起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协同。与一些城市盲目补贴、抢夺资源的粗放模式不同,杭州选择了一条更具长期主义的路径: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培育人才厚度、支持基础研究,为AI产业提供”确定性”的成长土壤。
早在AI尚未成为全球焦点时,杭州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布局前沿技术。例如,对阿里云等企业的云计算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浙江大学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提前播种”的策略,在大模型时代收获了丰硕成果——当全球科技巨头争相抢购GPU算力时,杭州已储备了大量具备实战经验的AI工程师;当行业陷入闭源模型的商业内卷时,杭州企业已通过开源生态构建起广泛的用户基础。
政府的角色更体现在对创新失败的包容上。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并非一蹴而就,这些企业在早期大多经历了漫长的技术积累期,甚至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当地政府通过产业基金引导、场地租金减免等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试错空间”。一位投资人回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支持这些’烧钱’的项目,但如今看来,正是这种耐心培育出了覆盖机器人、大模型、生命健康等全链路的创新矩阵。”
如今,杭州的创新生态已进入良性循环:政府的政策支持吸引企业集聚,企业的成长反哺人才流入,人才的聚集又推动技术突破。数据显示,2025年杭州AI相关产业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电商、数字经济之后新的城市名片。
面向世界的创新中心,何以杭州?
当黄仁勋明确表态”一定要去杭州”时,他看中的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当下实力,更是其面向未来的战略格局。杭州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硅谷”——它没有硅谷那样密集的顶尖高校集群,也不依赖跨国科技巨头的总部效应,但它凭借开源生态的包容性、人才储备的厚度以及政府与市场的默契协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正如王坚所言:”杭州将成为面向世界的创新中心,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对技术趋势的前瞻判断,源于对人才价值的极致尊重,更源于对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在这里,开源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融入城市基因的发展哲学;人才竞争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通过生态共建实现共赢;产业布局不是短期逐利,而是通过长期投入等待爆发。
对于全球AI从业者而言,杭州的故事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浪潮中,城市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创新自然生长的生态系统。当开源成为共识、人才成为资产、确定性成为信仰,杭州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创新中心可以有多种形态,而真正的领导者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押注未来、深耕生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