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事发生。
国新办发布会官宣,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将于今年 12 月 18 日正式启动。
为什么是这一天?
说一个细节,你感受下高层对海南的期待:12 月 18 日是历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日,改革开放的开篇。

再过不到 5 个月,海南就迎来涅槃时刻。海南省委书记表示,封关政策,已准备就绪。
一条条重磅政策砸过来,个个都是 “王炸” 级别:
- 封关后,“一线” 进口的 “零关税” 商品税目比例将由 21% 提高至 74%,涉及 6600 个税目;
- 在 “一线” 进口方向,对全国现有的部分禁止、限制类进口货物作出开放性安排;
- 85 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
- 不搞 “封岛”,封关后到海南出差、旅游等不需要额外办理证件;
什么意思?一句话概括,国家想在海南,试水一个没有 “通行证” 版本的香港。
这么看,就会发现这背后的信号,实在非同寻常。
为何老美掀起关税战、“逆全球化” 趋势愈演愈烈时,我们要打出 “海南自贸港” 这一张关键王牌?
海南能否逆天改命,成为下一个香港?
国家终于出手,再造一个香港?
去年以来,海南自贸港明显升温。高层强调: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这个定位,在国内的各种自贸区内绝无仅有。
事实上,海南自贸港一旦建成,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为什么这样说?
看看海南岛的大小,总面积 3.54 万平方公里,比不少国家如比利时、以色列、科威特还要大。封关之后,妥妥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贸港。
要知道,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阿联酋的迪拜面积仅有 35 平方公里,荷兰的鹿特丹面积为 319 平方公里。香港面积也只有 1105 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在于:海南自贸港目前测试中的封关模式,在中国对外开放史上前所未有,尺度也超乎想象。
中国版 “自由港”,什么水平?
海南的封关模式,突破在哪里?
可以概括为 12 个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
所谓 “一线放开”,简单来说就是封关之后,进入海南自贸港的货物,除了在进口征收商品目录里的外,其余的一律不征收关税,敞开门做生意。在这里,海南自贸港与境外都属于 “一线”。
“二线管住”,就是海南自贸港与内地的关系将发生变化。
在自贸港实现零关税后,将与内地市场形成巨大的价格差,形成套利空间。如果任由海南进口的货物流入内地,势必会对内地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
到时候,货物从海南自贸港进入内地算是进口,要严格按照海关的手续征收关税。
即便如此,对国人来说也会带来巨大的吸引力。最新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就表示,已结合海南发展实际制定了现阶段的封关政策措施,具体可以概括为 “四个更加”:
- 更加优惠的货物 “零关税” 政策;
- 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
- 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
- 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
按照之前披露的政策,来海南购物可以享受到每年 10 万的免税额度,普通消费者可以随便 “买买买”。
不仅如此,国家给海南安排的福利政策,相当慷慨。
比如税率,目前国内企业的所得税是 25%(政策优惠企业除外),连被评为 “最自由经济体” 的香港,最重要的利得税也是有限公司征 16.5%, 非有限公司征 15%。
而全面封关后,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行业除外),只按 15% 征所得税。
这就是所谓的 “岛内自由” 的体现,尽可能减少对自贸港内经济活动的干预。事实上,海南自贸港的自由度,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夸张。
早在 2021 年,中国就颁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建设一省而专门立法,这样的举动极为罕见。
你也许可以这样理解:香港,是历史原因形成的自贸港,海南则是中国顶层设计、主动布局的自贸港。
其设计规格之高、政策突破之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具体来说,《总体方案》明确了 “六大自由便利”:
- 贸易自由便利;
- 投资自由便利;
- 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
- 人员进出自由便利;
- 运输来往自由便利;
- 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自由便利。
其中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都很好理解,前面已经有所介绍。但影响更深远的,可能是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
简单点说,就是外地人和外国人到海南不论是投资、创业还是就业,都将极为方便。只要是来 “搞钱”,都非常欢迎。
比如这一条,相信对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将相当强:2035 年前,对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累计居住满 183 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照 3%、10%、 15% 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就冲低税率这一点,也许会有相当多的公司将考虑把总部搬到海南。
再大胆点想,今后的海南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一个 “移民地区”,吸引无数外籍人才、国际人才的涌入。有点类似于一个 “升级版” 的新加坡,要知道新加坡总人口不到 600 万,有多达 185 万是外籍长期居留人口。
这些真的不是梦。
海南,能成为下一个香港吗?
那么,严肃讨论一下,跻身全球最大自贸港的海南,能够成为下一个香港?
先说结论:有机会,但难度也很高。
最大的困难是,海南不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4 年,海南省 GDP 为 7935 亿元,而香港的 GDP 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 2.9 万亿元。人均 GDP 的差距就更大了,海南只有香港的约五分之一。
海南全省人口刚刚突破 1000 万,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还可以,支撑工业远远不够。
但海南同样拥有巨大的机会。海南自由贸易港 “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是发展四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事实上,这几年海南都在围绕着 “三区一中心” 的战略定位,全力推进: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因此,从海南自贸港的定位中,也看得出和香港有所区分,比如不做转口贸易,专注于服务贸易和消费。
归根结底,海南的未来,要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路。
大变局下,海南的机会来了!
为何在当下,打造一座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海南自贸港《总体方案》的开篇,有一句话清晰地描绘了国家的意图: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
要知道,2018 年提出海南自贸港的时候,还处在川普的第一任期。现在看这个判断,可以说相当有先见之明。
历史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转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大招频出:
- 比如大力推行 “单边开放” 政策,目前,中国单方面免签和过境免签国家已分别扩大到 47 和 55 个;
- 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最新修订的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已经全部 “清零”;
- 全面 “拆墙”,今年以来中蒙、中吉乌、中泰铁路几乎同时动工,一张庞大的泛亚铁路网初具雏形,为中国破局 “马六甲之困” 提供了支撑;
事实就是:外界越是动荡,中国越要稳住;外界越是高墙深垒,中国越是开放。
时代转折,正是海南的机会。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谁能想象一个 40 年前的小渔村,现在的经济体量能够碾压香港?
而海南自贸港,在未来将是中国与世界交汇的关键 “桥头堡”,也许将成为无数财富机遇的诞生之地。
饱经波折的海南,能否彻底逆天改命,在此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