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外交困”:大财阀利润暴跌,小企业生存艰难
2025年7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执政满50天。然而,他接手的韩国经济却面临严峻挑战:内需疲软、出口受阻、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经济增速预期降至历史低点。

1. 大财阀业绩“滑铁卢”
韩国经济的核心支柱——三星、LG、现代汽车等财阀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中表现惨淡。
- 三星电子:营业利润同比暴跌55.94%,芯片部门利润下滑超90%。
- LG电子: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减少46.6%,主要受美国关税影响,消费电子市场竞争加剧。
- 现代汽车与起亚:预计利润下滑15%以上,全球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叠加关税压力。
2. 小企业“倒闭潮”持续
韩国中小商户的生存状况更加严峻:
- 2024年停业商户突破100万家,创1995年以来最高纪录,停业率高达9.04%(每10家商户就有1家倒闭)。
- 高利率、高物价、高租金挤压利润,弱势个体户贷款逾期率升至12.24%(2013年以来最高)。
- 超四成个体工商户计划未来3年内关店,消费信心低迷导致经营环境持续恶化。
3. 经济增速预期“腰斩”
- 亚洲开发银行、韩国央行、KDI三大机构均下调2025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至0.8%(原预期1.5%),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 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8月1日起可能对韩国加征25%“对等关税”),进一步加剧出口压力。
李在明的“救市措施”:撒钱发券+亲民促消费
面对经济困境,李在明政府上台后立即采取行动,但主要依赖短期刺激手段,效果存疑。
1. 30.5万亿韩元“救市计划”
- 6月19日,韩国国会通过第二轮追加预算案(30.5万亿韩元),其中15.2万亿韩元(约789亿元)用于刺激消费和投资。
- 核心措施:
- 向全民发放消费券(15万~50万韩元,四口之家约100万韩元)。
- 提振建筑业、新兴产业投资,创造就业岗位。
- 支援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
2. 李在明“亲自下场”促消费
- 7月11日,李在明现身首尔餐馆,大口吃肉、为顾客倒酒,呼吁民众“多出去吃饭消费”。
- 政府额外投入6000亿韩元(约31.2亿元),扩大地方商品券发放,提升商圈活力。
- 推出“特别债务清算机制”,计划减免113.4万小商户历史债务(最高5000万韩元)。
3. 拉拢财阀稳经济
- 6月13日,李在明邀请三星、现代、LG等五大集团总裁座谈,承诺政府将“积极支援企业”。
- 但财阀们受美国关税冲击严重,三星芯片利润暴跌90%,现代汽车利润下滑15%以上,短期内难有起色。
挑战重重:短期刺激难解结构性难题
尽管李在明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但韩国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仍未解决,甚至可能因过度刺激带来新风险。
1. 财政可持续性受质疑
- 国家债务占GDP比重明年或突破50%(韩国国会警告),引发市场对长期财政健康的担忧。
- 反对党批评“撒钱政策”(国民力量党党鞭宋彦锡):可能推高房价、通胀,并加剧财政恶化。
2. 特朗普关税威胁加剧出口压力
- 美国要求韩国:
- 放宽牛肉、水果进口限制(冲击韩国农业)。
- 设立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相当于韩国年度预算的80%以上,韩方认为“不可能接受”)。
- 若8月1日“对等关税”生效,韩国钢铁、汽车、半导体等支柱产业将再受重创。
3. 结构性矛盾未触及
- 内需不足(家庭债务高企、消费信心低迷)。
- 中小企业生存难(高利率、高成本挤压利润)。
- 财阀依赖症(经济过度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未来展望:谈判与改革决定经济走向
目前,韩国政府正与美国进行经贸磋商,但两大关键问题难以让步:
- 大米和牛肉市场开放(韩国政府拒绝,避免冲击本土农业)。
- 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韩国认为远超承受能力)。
可能的妥协方案:
- 扩大能源作物进口(如生物燃料原料),以减少美国对汽车和钢铁关税的施压。
长期挑战:
- 如何提振内需?(需降低家庭债务、提高居民收入)。
- 如何扶持中小企业?(需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 如何减少财阀依赖?(需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
50天“成绩单”喜忧参半,韩国经济仍面临严峻考验
李在明执政50天来,通过撒钱发券、亲民促消费等措施短期提振市场信心,但韩国经济深层次问题(财阀依赖、内需疲软、外部关税冲击)仍未解决。
未来3个月将是关键窗口期:
- 若美国关税落地,韩国出口将再受打击,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
- 若政府无法推动结构性改革,仅靠短期刺激,韩国经济恐难摆脱“低增长、高债务”困境。
韩国经济的真正复苏,仍需更系统性的改革和稳定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