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当”面子经济”崩塌,暴利生意如何求生?

死亡人数增加,殡葬生意却凉了?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全年死亡人数约1093万,较4年前增长10%。按常理推断,殡葬业作为”刚需行业”,理应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同比下滑19.3%,头部企业福寿园净利润腰斩52.8%,行业神话戛然而止。

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折射出殡葬业本质并非单纯的”死亡经济”,而是一门高度依赖观念与消费能力的”面子生意”。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曾经支撑高溢价的”厚葬文化”正被理性消费击碎。

暴利密码:墓地如何变身”地下茅台”?

殡葬业的超额利润,源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1. 政策垄断:墓地资源受地方政府严格管控,经营性公墓通过市场化定价攫取暴利。北京万安公墓年供地仅1亩,却需服务数万死亡人口,供需失衡推高价格。
  2. 情感溢价:墓地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生者情感的载体。福寿园墓穴均价达12.12万元(占地不足0.5㎡),每平米售价超24万元,是上海陆家嘴房价的2.3倍。
  3. 全链条收割:殡仪、火化环节受政府限价,但墓地服务贡献行业50%-70%利润。福寿园80%营收依赖墓穴销售,毛利率常年维持在82%高位,直逼茅台。

然而,这套”稀缺性+情感绑架”的定价逻辑,在2024年遭遇双重瓦解。

面子经济崩塌:从”厚葬”到”极简”的观念革命

1. 消费降级倒逼”生死极简主义”
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殡葬消费首当其冲:

  • 墓穴销量锐减:福寿园2024年经营性墓穴销量同比下降23.2%,消费者转向价格仅为经营性墓地1/10的公益性生态葬(如树葬、海葬)。
  • 服务价格跳水:殡仪服务客单价从2019年的6000元跌至5200元,”骨灰房””贷款买墓”等畸形需求引发社会反思。

2. 名人效应加速观念转型
琼瑶选择花坛葬、大S采用塔葬,公众人物带头打破”入土为安”的传统执念。地方政府更通过补贴政策(如海葬补贴千元)引导绿色丧葬,进一步分流墓地需求。

3. 替代方案崛起
“骨灰房”(购买偏远房产存放骨灰盒)、数字祭奠等新形式涌现,折射出年轻人对传统丧葬文化的祛魅。当”厚葬”不再是孝道衡量标准,墓地的社交属性与投资属性随之消散。

提价逻辑失效:监管与市场的双重绞杀

1. 价格天花板显现
英国寿险公司数据显示,中国丧葬费用占年薪比例达45.4%(全球第二),远超世界平均10%。过高的殡葬支出引发民生争议,”墓地贷”等金融衍生品更被批评为”地狱笑话”。

2. 政策风险加剧
与房地产调控逻辑相似,经营性墓地面临严格限价预期。火葬场、殡仪馆等国有环节已实现价格透明化(基础服务单项收费多低于300元),企业试图通过”沐浴SPA””起灵金光大道”等增值服务变相加价,但消费者接受度持续走低。

3. 替代性创新乏力
福寿园试水AI数字人”复活”逝者,但技术门槛低、情感价值有限,难以撑起第二增长曲线。相比之下,海外龙头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SCI)通过全球化布局与全产业链整合保持竞争力,但国内民营企业在政策壁垒前举步维艰。

破局之路:从”躺赚”到”硬功夫”的转型阵痛

1. 政策红利转向普惠化
参考日本”国民皆保险+公益殡葬”模式,未来中国或加大公益性墓地供给,推动殡葬服务分级定价(基础服务政府兜底,高端需求市场化)。

2. 技术驱动降本增效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骨灰管理、VR虚拟祭扫等技术虽未大规模商业化,但有望重塑行业透明度。企业需从”资源垄断”转向”服务创新”,例如提供临终关怀咨询、个性化纪念方案等情感附加值服务。

3. 商业模式重构

  • 横向拓展:布局养老产业上下游(如临终护理、遗嘱信托),与殡葬服务形成协同;
  • 纵向整合:通过并购扩大区域市场份额(如福寿园模式),但需规避政策风险;
  • 文化重塑:联合社会组织开展生命教育,推动”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

当死亡回归本质

殡葬业的寒冬,本质是一场社会观念的祛魅运动。当”面子消费”让位于理性选择,当暴利模式遭遇监管重拳,行业终将回归”服务逝者、慰藉生者”的本质。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墓地单价能否突破15万元,不如思考如何用更温情的方式,帮助活着的人好好告别——毕竟,真正的尊重从不是用金钱堆砌的陵墓,而是活着时每一份真诚的陪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