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倒计时:10月新规落地前,美团、京东、淘宝为何不惜血本争夺”最后一公里”?

当外卖平台用”满减””免单””0佣金”疯狂吸引用户时,一场围绕即时零售生态位的终极博弈正在上演。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二次约谈美团、京东、饿了么,明确10月生效的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禁止平台将超70%补贴转嫁给商家,违者最高罚款500万元。这场持续半年的”烧钱大战”进入倒计时,但三大巨头仍不惜亏损千亿——高盛预测未来数月行业总亏损或达900亿元。为何明知赔钱还要硬刚?答案藏在”最后一公里”的生态争夺中:谁能在监管落地前锁定用户习惯、商家依赖和配送网络,谁就能在下半场技术竞赛中赢得先机。

补贴大战升级:从”二选一”到”0元购”,乱象逼出监管重拳

1. 京东入场引爆价格战

2025年2月,京东以”0佣金+百亿补贴+骑手五险一金”高调杀入外卖赛道,目标直指同城配送网络建设,为其3C家电”半小时达”战略铺路。这一动作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美团紧急上线手机等3C品类配送,饿了么推出”饿补超百亿”,淘宝则升级”闪购”业务并整合饿了么运力,投入500亿补贴抢占线下支付场景。短短两个月内,外卖平台单日订单量从战前的1亿单飙升至2.5亿单,但客单价却从30元暴跌至15元,GMV(成交总额)增长几乎停滞。

2. 两次约谈直指核心矛盾

  • 首次约谈(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五部门叫停”二选一”,要求平台公开抽成比例、保障骑手社保,但未直接限制补贴。结果平台以”0元奶茶””促销活动”等变相应对,中小商户仍被迫承担高额推广费——某餐饮老板吐槽:”同时做满减、免配送费、会员红包,利润率被压到10%以下。”
  • 二次约谈(7月18日):针对”0元购”泛滥、单均亏损加剧等问题,总局明确划出两条红线: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2025年10月起超70%补贴不得转嫁商家(违者罚500万)。数据显示,当时美团、饿了么客单价虽低至15元,但每单补贴仍高达5-8元,部分高端订单甚至倒贴钱换取流量。

乱象背后:超80%骑手为众包模式,日均工作14小时、配送98单却无工伤保险,事故率同比上升37%;商家端则面临多平台满减叠加压力,某快餐店主坦言:”三个平台同时搞活动,一天卖200单不如以前卖100单赚钱。”

三大巨头的战略算盘:补贴换生态,资本买时间

尽管监管趋严,美团、京东、淘宝仍持续加码补贴,其逻辑远非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围绕即时零售入口、用户习惯培养和技术基建展开的深层博弈。

1. 美团:高频带低频,构建本地生活闭环

  • 流量武器:凭借日均1.5亿外卖订单(市占率65%),美团通过”拼好饭”(低价套餐)和”品牌卫星店”(连锁品牌轻量化门店)覆盖全需求人群,再将外卖用户导流至酒旅、到店业务——2024年其酒店预订用户60%来自外卖会员。
  • 效率壁垒:投入58亿元升级AI调度系统,配送时效稳定在34分钟,骑手团队规模达680万(行业第一)。即便在补贴战下,美团仍通过算法优化将单均配送成本降低18%,维持着”亏损换份额”的韧性。

2. 京东:供应链突围,押注品质外卖

  • 差异化路径:京东外卖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以前端补贴吸引用户,后端依靠供应链规模化降本。例如推出”七鲜小厨”合营模式把控食品安全,60%订单客单价超50元,瞄准中高端市场。
  • 骑手生态:以”全职骑手+五险一金”树立服务标杆,同时重金投入无人配送(领投千寻智能),试图重构”最后一公里”成本结构。尽管日均单量仅2500万(市占率约15%),但高端订单占比高,单均亏损仅2.75元(低于行业平均)。

3. 淘宝:流量反哺,争夺线下支付场景

  • 导流策略:依托淘宝4亿日活用户,将外卖入口嵌入首页”闪购”板块,并与直播电商结合(如”边看短剧边点外卖”),推动非餐订单占比升至16%(约1300万单/日)。
  • 生态协同:整合饿了么配送体系,通过”优店腾跃计划”投入10亿资源帮助商家降本增效。但补贴战导致单月亏损预估达410亿元,单均亏损3.2元,亟需通过高频外卖激活沉睡用户。

共同目标:三大平台均试图将外卖这一”最高频消费场景”(用户月均打开App超20次)转化为生鲜、日用品、3C等高毛利品类的流量入口。美团数据显示,25%的外卖用户会同步购买零售商品,客单价从45元跃升至98元——这正是资本疯狂补贴的终极诱惑。

监管落地前的生死时速:谁在赌未来?

1. 短期亏损:必要的”入场费”

尽管新法实施后补贴力度将下降,但平台仍将10月前的窗口期视为”抢滩登陆”的关键阶段:

  • 用户迁移成本:培养用户即时消费习惯需长期投入,一旦形成依赖,平台可通过会员费、广告等模式盈利。例如美团外卖会员年费贡献了约15%的利润。
  • 商家绑定效应:补贴战期间,商家为获取流量不得不深度入驻平台,后续切换成本极高。某连锁品牌透露:”现在撤出某个平台,至少损失30%的线上订单。”

2. 长期竞赛:技术提效与生态共生

当补贴退潮后,竞争将回归本质——谁能让配送效率转化为商家利润,谁能让用户习惯沉淀为品牌忠诚度

  • 美团:凭借AI调度系统和骑手网络优势,持续优化”外卖+即时零售”双轮驱动模型,目标是将配送时效进一步压缩至30分钟以内。
  • 京东:通过无人配送和供应链整合,计划将高端外卖市场份额提升至50%,同时降低骑手依赖度(无人车占比目标20%)。
  • 淘宝:依托直播电商和内容化运营,探索”即时消费+娱乐体验”新模式,试图在年轻群体中建立差异化认知。

10月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生效,将成为外卖行业的分水岭。当”烧钱换增长”的泡沫被刺破,平台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保障骑手权益、商家盈利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答案或许藏在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话里:”长期主义不是不看短期,而是用短期投入换长期壁垒。” 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个能把补贴战积累的用户和数据,转化为技术优势与生态协同的企业——毕竟,外卖大战的终局,从来不是谁烧钱更多,而是谁活得更久、更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