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动作,为健康 “续航”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们总觉得养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真正的养生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只要坚持去做,就能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梳发,唤醒头部活力

孙思邈认为:梳头可以使身体愉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在中医理论里,头被视为 “诸阳之会”,人体的十二经脉的阳经以及奇经八脉都在此交汇,头部穴位众多,约占全身穴位的四分之一,还有诸多特定刺激区。像头顶的百会穴,更是诸阳之首。用双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全后脑循环往复按揉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刺激头部神经反射,让头皮血络畅通无阻,血液循环更加顺畅,为头皮毛发提供充足的血氧,从而让头发保持柔润乌黑,发根强韧不易脱落,达到护发、养发的目的。当人年纪增长、感到疲劳或者患病时,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很容易出现。此时,经常梳梳头,能促使颅内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确保大脑及脑神经获得充足的血液和氧气,改善颅内的营养代谢,起到提神健脑、预防记忆力减退的作用。

干洗脸,焕发容颜光彩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是一种简单却有效的养生方法。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我们可以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至额部后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反复搽 10 余次。这个过程中,手掌与面部皮肤相互摩擦,血管遇热扩张,面部血液循环变得通畅,营养供给增多,有助于对抗面部衰老,让面色更加红润有光泽。干洗脸不仅能让脸部肌肤受益,还能使眼周肌肉得到放松,增加视神经的活力,帮助长期面对电脑的上班族缓解视疲劳。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干洗脸还能疏通气血,提高身体抵抗力,有效预防感冒,对于面神经麻痹、头晕目眩等症状也能起到辅佐治疗作用。不过,面部肌肤敏感及患有皮肤病的人群要避免使用。

捶捶背,舒缓身心压力

人体背部宛如一个神秘的宝藏库,有着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这一动作,如同用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开启了健康之门。它通过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产生一系列奇妙的效果。当我们用均匀的手法、富有弹性的力度,轻拍轻叩背部,每分钟 60 – 100 下,每日 1 – 2 次,每次 30 – 50 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时,背部的经络如同被激活的河流,气血开始顺畅地流动起来。这不仅能够舒筋活血,让紧绷的肌肉得到放松,还能安神宁心,仿佛为疲惫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对于长期久坐、背部肌肉容易紧张僵硬的现代人来说,捶背可以有效预防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但要注意,严重心脏病患者在捶背时须谨慎,以免引发不适。

动四肢,激发身体潜能

四肢,作为我们身体的 “得力助手”,经常活动它们,好处多多。我们可以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反方向转动,各转 20 次。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即将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 5 次后换右脚,动作相同。这些简单的动作,能够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促进内脏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从改善心肺功能的角度来看,四肢运动能够提高心率和呼吸频率,让心肺得到充分的锻炼,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它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减少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的风险。而且,在运动四肢的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睡眠。

睛常运,呵护心灵之窗

对于上班的 “电脑族” 而言,视疲劳、眼干涩如同如影随形的 “小恶魔”,时刻困扰着他们。此时,不必一味地依赖缓解视疲劳或滋润眼睛的滴眼液,常做 “睛常运” 才是主动调整改善的关键。先将双手相互摩擦至微热后,轻放于双眼之上,再以食指、中指轻轻按压眼球及眼球四周,随后转动眼球,先从右向左转 10 次,再从左向右转 10 次,如此重复 3 遍。这一系列动作,就像是给眼睛做了一场舒适的 “按摩操”。通过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能使眼周肌肉得到放松,增加视神经的活力,有效缓解视疲劳,让眼睛重新焕发出明亮的光彩。

常鸣耳,聆听世界美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耳鸣、耳聋的问题逐渐浮现。中医传统自我按摩方法 “鸣天鼓”,就像是为他们送上的一份珍贵礼物。双肘支在桌上,闭目低头,用两掌心紧贴双耳,十指放于后脑,食指抬起搭在中指上,两食指同时用力,从中指上滑下,弹击脑后枕骨的凹陷处(风池穴),此时会发出 “咚、咚” 的鸣鼓声。每天坚持做 3 次,每次约 60 下,长期坚持,能够有效缓解耳鸣,增强听力。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按摩方式,能够刺激耳部的穴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改善耳部的生理功能。

搓足心,开启健康之源

涌泉穴,位于前足心,宛如一颗隐藏在足部的健康宝石,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能固肾暖足、滋肾水、降虚火、镇静安神。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缓解头昏、头痛、目眩、咽痛、失眠及足部萎缩、麻木等症状,对延年益寿有着明显效果。我们可以先泡洗双脚,让足部肌肤得到放松,血液循环加快。再用右手握住右脚趾,左手摩擦右脚涌泉穴及附近足心,直至足心发热。接着稍稍转动足趾,然后放开双脚,尽量向上、向后翘起足趾,再收缩足趾,如此反复翘、收 10 次。换左脚,方法相同。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为身体的健康之源注入活力,让身体更加健康平衡。

常泡手,畅通气血循环

人的手掌宛如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小宇宙,血脉丰富,有 6 条经络通过。“手浴” 这一养生方法,通过外部受热刺激影响人体经络,如同为身体的气血循环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接一盆热水(温度约 40 – 42°C),水量以完全浸没双手为宜。将双手张开浸泡 5 – 10 分钟,若中途水温降低,可添加热水。“手浴” 时需注意身体姿态:双肩完全放松,一边深呼吸,一边揉搓手掌各部位。泡完后及时用干净毛巾擦干,注意保暖,一般早晚各一次即可。它可辅助治疗肩周炎、失眠,还能提神、明目,并发挥独特的驱寒作用,加快末梢血管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让身体从指尖开始温暖起来。

常摩腹,助力肠胃健康

腹部,作为胃肠等脏器的 “栖息之所”,常做腹部按摩,对消化有着极大的益处。古人称之为 “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仰卧在床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后相叠,用掌心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 12 次。这一简单的动作,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消除腹胀等不适。就像给肠胃这个 “小工厂” 注入了一股动力,让它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转。

常提肛,守护肠道健康

“谷道常提”,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养生方法,实际上对预防痔疮有着显著效果。谷道即肛门,平时有意识地撮提肛门,能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取站姿或卧姿,吸气时稍用力提起并紧缩肛门及会阴,稍作停顿后放松呼气,反复做 5 – 7 次。经常做提肛动作,就像为肠道健康安装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还能升提阳气,让身体充满活力。

这些养生小动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论行立坐卧随时可做。它们就像一个个健康的小精灵,只要我们认真准确地去践行,日积月累,必将收获健身防病的显著效果,为我们的健康 “续航”,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活力地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