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项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IF:11.1)、涵盖全美范围、追踪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近四成含老年人的大家族网络中,至少有一位成员受痴呆影响。
痴呆症正深刻影响普通家庭
这项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主导的研究,首次系统性评估了痴呆症在美国家庭层面的实际影响范围。研究团队分析了一项来自 1968 年持续至今的全国代表性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研究使用了一个被国际认可的认知筛查工具 —— AD8 简式痴呆筛查量表,对 2603 名 65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进行评估。结果令人震惊:21% 的老年人(≥65 岁)患有痴呆症;26% 的家庭户和直系家庭(即老年人与配偶或子女构成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位成员患病;36.6% 的扩展家庭网络(包括兄弟姐妹、堂表亲、孙辈等)中存在痴呆症患者。
换句话说,痴呆症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老年疾病,而是家庭健康的系统性挑战。
这项研究为什么值得关注?
过去,痴呆症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患者本身,偶尔拓展到照护人群。但这项研究打破了单点视角,首次用全国代表性数据,系统性评估了 “痴呆症对家庭整体的影响范围”,而且是按层级拆解的。
研究者不仅计算了个体患病率,还精确分析了痴呆症在家庭户、直系家庭、扩展家庭中的渗透率,结果显示层层递增,直指整个家族系统。
更特别的是,研究使用的是 “家族网络” 数据结构 —— 这意味着他们追踪的不只是 “谁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 “谁与你有血缘或亲属关系”,这种方法首次为我们呈现了疾病如何在社会关系中 “扩散” 的全貌图谱。
这也是为什么 26% 和 37% 这样的数据,更是一种结构性提醒:痴呆症的风险,是家庭网络级别的。
我们为什么也该警惕?
目前中国还没有与之相当的全国级 “家庭网络暴露研究”,但已有数据早已敲响警钟。
来自《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4》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约为 1699 万人,是美国(560 万)的 3 倍还多;国家统计局也指出,截至 2023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2.8 亿,占比近 20%,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突破 35%。
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全球最大,未来患病人数将超过美国数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家庭照护结构正经历 “独生子女 + 空巢父母” 的变革,一旦患病,家庭承担能力更加脆弱。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研究的结论,虽不能直接套用,但对中国家庭来说却有极高参考价值,我们同样需要从 “家庭系统” 的角度,重新认识痴呆症的风险与应对。
比如:你也许不是患者,但你可能是唯一的照护者。你家也许没有人确诊,但你父母的兄弟姐妹、你的叔伯姑姨是否也出现了记忆减退?这些看似边缘的信息,可能在未来就有可能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等。
下一步,我们要正视照护的现实
这项研究真正揭示了一个沉默但庞大的 “潜在照护人群” 正在浮出水面,你不一定是患者,但你很可能是正在走向照护岗位的那个人。
痴呆症照护,不同于普通老年照护,它是一种长期、高强度、情绪密集型的责任。
照护的时间 —— 远比你想象得更长
研究显示,痴呆照护者付出的时间远高于照顾其他疾病老人的家庭成员,每天常常高达 6~8 小时,且持续多年。而这些照护者,往往还有工作、子女教育、家庭管理等多重角色。一旦介入照护,生活结构往往被彻底改变。
照护的心理压力 —— 从 “心疼” 到 “心累”
陪着亲人一点点 “被时间抹去”,是一种长期性的心理消耗。论文提到,痴呆家庭照护者往往比一般照护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睡眠障碍、社会隔离、照护倦怠。
而当这种压力长时间无解,照护者的健康状况也会开始恶化,这就形成了 “一个病人,两个人垮” 的连锁反应。
家庭照护的资源差距 —— 谁来接手、怎么接手?
在中国,家庭仍是痴呆照护的主力,但很多家庭没有专业知识;护理机构稀缺;高龄家庭结构(老人照顾老人)增加了照护难度;独生子女家庭面临 “上有四老” 的压力。
美国的研究数据虽不可直接平移,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信号:越来越多家庭并不是 “有没有痴呆患者” 的问题,而是 “有没有人能照顾” 的问题。
所以,我们该警惕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而是 “照护能力的缺口”
有的家庭没有心理准备;有的家庭没有照护资源;更多家庭,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照护风险的边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