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 CT 会致癌吗?最新研究给出惊人答案

在医院的就诊过程中,CT 检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无论是排查身体内部的隐患,还是追踪疾病的发展,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进行 CT 检查。然而,你是否想过,这项看似平常的检查,其实可能暗藏着致癌的风险?

近期,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 的一项研究,针对美国的 CT 使用状况展开了预测性分析,其结果令人心生警惕。数据显示,在 2023 年,美国约进行了 9300 万次 CT 检查,而这些检查预计将致使终生新增约 10.3 万例癌症。倘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CT 相关的癌症病例可能会占每年新发癌症总数的 5%!这一数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 CT 检查的安全性。

CT 是什么?为何它会与致癌风险挂钩?

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它借助 X 射线对人体内部进行 “切片式” 成像,能够为医生呈现出器官和组织的精细细节,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CT 检查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却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虽说每次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并不高,但随着 CT 在医疗领域的使用愈发频繁,全社会累积起来的辐射暴露量便不容小觑。

这项研究究竟揭示了什么?

该研究基于 2018 至 2020 年间美国多家医院的真实 CT 数据,通过模拟对 2023 年 CT 检查带来的长期癌症风险进行了预测:9300 万次检查,涉及 6150 万名患者,其中包含 257 万儿童(需注意,儿童在接受 CT 检查后,致癌风险相较于成人更高)。预计新增的约 10.3 万例癌症中,肺癌病例最多,约为 2.2 万例;其次是结肠癌、白血病、膀胱癌;在女性群体中,乳腺癌也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约 5700 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腹部 / 盆腔 CT 和胸部 CT 在新增癌症病例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据全部风险的 37% 和 21%。

儿童进行 CT 检查需格外谨慎!

尽管儿童在接受 CT 检查的人群中仅占 4.2%,但其身体对辐射更为敏感,且预期寿命较长,这就使得他们一旦接受 CT 检查,终生面临的癌症风险显著升高。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儿童进行 CT 检查之前,必须要慎重评估检查的必要性。任何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都可能在他们漫长的生命中埋下健康隐患。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 CT 检查避之不及呢?

答案是否定的。CT 无疑是一种能够挽救生命的重要工具,关键在于检查是否真正 “有必要”。在一些紧急且危及生命的情况下,CT 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交通事故后需要排除内出血的情况,怀疑肺栓塞、脑出血等急危重症时,或者在癌症筛查及复查过程中需要详细成像以判断病情进展,CT 检查都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替代检查方法。例如,当疑似阑尾炎时,B 超检查可以作为首选,先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对于定期的肺部检查,低剂量 CT 或许是更为合适的选择,既能满足检查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辐射剂量;另外,如果是反复进行复查,患者和医生则需要共同考虑检查的频率是否过于频繁,是否可以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CT 检查到底有多危险?

事实上,CT 检查带来的风险是相对的。就个体而言,做一次 CT 检查引发癌症的概率确实不高。但当考虑到频繁检查的情况,以及全社会范围内 CT 检查的广泛使用,这种风险就会逐渐累积,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 “集体风险”。因此,我们需要优化 CT 检查的使用方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同时,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低剂量技术在 CT 检查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完善 CT 检查的规范指南,从各个环节保障患者在接受必要检查的同时,将辐射风险降至最低。

总之,CT 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断手段,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我们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理性看待 CT 检查,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潜在风险,做出最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选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