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背后的生存焦虑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激烈上演。新能源车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速高歌猛进,7月零售量达98.7万辆,市场渗透率突破54%;而燃油车则在挤压中艰难求生,7月零售83.9万辆,虽实现0.35%的正增长,却不得不以“降价简配”和“智能化补课”的双重策略争夺市场。这场博弈早已超越简单的替代关系,演变为能源形式、技术路线与市场选择的复杂拉锯战。
燃油车的“以价换量”:配置缩水换生存空间
1. 终端市场的价格崩塌
在新能源车的挤压下,燃油车开启了“全员降价”模式。曾经标榜“家轿之王”的日产轩逸,2026款新增“省心版”车型,官方限时优惠价仅7.58万元,比次低配车型再降1万元,配置却大幅缩水:卤素大灯取代LED、倒车影像取消、智能车机系统消失,8英寸中控屏被移除,甚至电子手刹退回传统脚刹。中高端市场同样未能幸免,大众途锐“锐越版”终端售价降至38.88万元,砍掉了自适应空气悬挂、车道保持辅助等高端配置,仅保留核心动力总成。
2. 隐形的成本博弈
经济学家余丰慧指出,燃油车的减配本质是“精明算计”。以8英寸中控屏为例,单个成本约500-1000元,若“省心版”销量达数万辆,仅此一项就能节省上千万元成本。更隐蔽的缩水存在于细节:车窗玻璃换成隔音更差的普通材质、备胎改为付费选装(如探岳众享款)、橡胶密封件减量以延长老化周期。这些“灰色地带”的操作,既维持了表面品质,又为价格战腾挪出空间。
3.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新能源车的政策红利(如购置税减免)和消费需求增长,使得燃油车在销售环节利润薄弱。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盈利比例比燃油车高17.3个百分点。面对电动车品牌的战略性亏损(如蔚来、小鹏早期亏本抢市场),燃油车只能通过压缩配置维持价格竞争力。
燃油车的“智能化补课”:与中国技术共生
1. 从机械到智能的艰难转型
燃油车并未放弃智能化赛道。日系品牌率先布局:凯美瑞、天籁等热销车型加装智能座舱和中控大屏;奥迪更激进,A5L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配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将从2027年起应用于燃油车型,实现与电动车的智能技术共享。
2. 合资模式的“中国式创新”
跨国车企正依赖中国供应链弥补智能化短板。迈腾的IQ.Pilot智驾系统由大众与大疆合作打造,奥迪A5L则牵手华为。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这种“合资车企出制造、中国企业供技术”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主流。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更提出“油电同智”战略:奇瑞计划2025年底让超30款燃油车搭载猎鹰智驾,吉利则统一智能座舱系统以分摊研发成本。
3. 成本与规模的平衡难题
智能化改造推高燃油车成本15%-20%,中端车型压力显著。但大众凭借年销200万辆燃油车的规模优势,通过标准化CEA架构摊薄成本。齐泽凯强调:“规模化是燃油车智能化的关键,只有销量足够大,才能兼顾价格竞争力与用户体验。”
电动车的战略回调:混动崛起与市场分化
1. 纯电增速放缓,混动异军突起
尽管新能源车整体高增长,但纯电市场已现疲态。IDTechEx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主要市场纯电增速放缓,中国纯电销量占比下降10.4个百分点至60%,插混(含增程式)占比突破40%。增程式技术因解决续航焦虑成为折中方案,而丰田等车企直接取消纯燃油车型,转向PHEV/HEV混动路线。
2. 多元能源的全球格局
能源转型的路径因地域而异:
- 欧洲:欧盟妥协2035年禁售令,允许使用合成燃料(e-fuel)的传统内燃机存活;
- 美国:新能源渗透率仅9.6%,皮卡与SUV仍是主力,政府放宽排放标准并下调电动车目标;
- 日本:坚持多路径技术中立,拒绝激进电动化;
- 东南亚:燃油车占比超80%,成熟加油站网络和低成本优势阻挡电动化进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燃油车份额将降至30%-35%,形成“40%纯电+30%混动+30%燃油”的动态平衡。
未来展望:多元能源体系的共生时代
1. 没有绝对的替代,只有场景的适配
张玥指出:“纯电、混动、燃油各有优劣——纯电适合城市通勤,混动满足长途需求,燃油仍是硬派越野与经典车型的灵魂。”丰田开发可燃烧生质燃料、氢气的下一代引擎,印证了内燃机技术的灵活进化。
2. 技术迭代与消费者选择
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电动车的混动回归,本质都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消费者将根据使用场景(如续航、成本、文化偏好)做出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单一能源形式。
3. 政策与产业的协同博弈
各国政府的能源政策(如欧盟合成燃料、美国排放松绑)将继续影响市场走向。中国则通过“油电同智”和规模效应,推动多元能源体系的平稳过渡。
在变革中寻找平衡点
2025年的车市博弈,不再是“燃油车VS电动车”的零和游戏,而是技术、市场与政策的综合较量。燃油车通过降价简配守住基本盘,借智能化重生;电动车在高速扩张后回归理性,混动技术填补空白。未来的汽车市场,必将是多元能源共生、技术路线并行的动态平衡时代。正如崔东树所言:“竞争的终点不是谁消灭谁,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