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射频芯片”内卷”困局:从技术突围到市场博弈的生死竞赛

一、全球格局下的国产射频:20%份额背后的”虚胖”

根据Pristine Market Insight报告,2024年全球射频芯片市场仍被Skyworks、Qorvo、Broadcom等国际巨头垄断,外资企业占据超80%份额,而国产厂商最高仅拿下3%的全球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不足20%。这一数据揭开了行业繁荣的假象——尽管国内射频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仅手机射频前端领域就有近50家竞争者),但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寥寥无几。

转折点在2018年:5G商用前夕,国内政策扶持与资本热潮催生了卓胜微(射频开关龙头)、唯捷创芯(PA突破)、慧智微(模组化尝试)等代表性企业。它们从分立器件切入,逐步向高集成度模组迈进,一度让行业看到”弯道超车”的希望。然而,有限的蛋糕被数百家企业瓜分,最终演变成一场惨烈的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


二、内卷现场:价格战、同质化与倒闭潮

1. 价格战:毛利率崩塌,”白菜价”抢市场

在手机、路由器等主流市场,射频芯片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如4G PA),导致企业扎堆涌入。为争夺份额,部分厂商甚至以低于成本价出货。业内人士透露:”4G PA早已跌成‘白菜价’,某些产品单价从几美元暴跌至几美分。”

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反映在财报中:

  • 卓胜微2025年Q1营收同比下滑36.47%,净利润亏损466万元(同比骤降123.57%);
  • 唯捷创芯虽营收增长10.24%,但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812万元(同比下滑237.38%);
  • 昂瑞微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累计亏近14亿元),毛利率仅20%(行业平均超25%)。
2. 同质化:模仿与跟风下的”技术空心化”

国内多数企业缺乏底层技术积累,只能通过反向工程模仿国际大厂成熟产品,导致性能参数高度趋同。”你能做的,我也能做,最后只能拼价格”——这成为行业常态。例如,5G滤波器(高频段关键器件)本应是国产突破重点,但头部企业如见闻录半导体(IDM模式、攻关高频滤波器)仍因市场寒冬破产,折射出技术商业化的高风险。

3. 倒闭潮:从”黑马”到”裸泳者”

2024年7月,见闻录半导体(专注5G高频滤波器IDM)被申请破产审查。这家曾获资本青睐的企业,最终倒在”高端突围”的路上。类似案例还有多家中小射频厂商,它们或因资金链断裂,或因产品缺乏差异化竞争力黯然退场。


三、分化加剧:有人狂赚,有人挣扎

尽管行业整体低迷,臻镭科技却逆势爆发: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3.64%,净利润暴增1006.99%(达6232万元)。其成功源于聚焦特种领域(如相控阵通信、电子对抗)和新兴赛道(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避开消费电子红海。这一对比凸显行业分化:

  • 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吞噬利润,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甚至持续亏损;
  • 高端/细分市场:技术壁垒高、需求稳定,头部企业享受溢价。

四、内卷根源:三大矛盾交织

1. 市场误判:盲目乐观下的”蛋糕幻觉”

尽管Yole预测射频前端市场将从2024年的51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9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4.5%),但国产替代空间被夸大。例如,国内手机出货量占全球60%,但高端机型射频模组仍依赖Skyworks/Qorvo,国产企业仅在中低端市场立足。

2. 资本短视:追求”短平快”加剧低端内耗

射频芯片研发周期长达3-5年(需高频仿真、工艺积累),但资本要求”季度回报”。企业被迫放弃长期技术投入,转向低门槛的4G PA等中低端产品,最终形成”研发不足→同质化→价格战→更难研发”的恶性循环。

3. 技术壁垒:专利与工艺的”双重枷锁”

国际巨头通过数十年积累,在滤波器、集成模组等领域布局超数千项专利(如村田SAW滤波器专利超5000项)。此外,高端射频芯片依赖台积电、稳懋等代工厂的先进工艺,而国内代工能力仍有差距。


五、破局之道:从”内卷”到”突围”的路径

  1. 差异化竞争:聚焦特种领域(军工、航天)、新兴场景(5G-A/6G、AIoT),避免消费电子红海厮杀;
  2. 技术攻坚:突破滤波器、毫米波等核心环节,加强专利布局与工艺协同;
  3. 资本理性化:引导长期资金支持基础研发,而非短期逐利;
  4. 产业链协同:晶圆代工、封测等环节需同步升级,打破”设计-制造”断层。

结语:内卷是必经之路,但非终点

国产射频芯片的”内卷”,本质是技术追赶期的阵痛。从卓胜微的崛起,到见闻录的倒下,再到臻镭的逆袭,行业正在经历洗牌。未来,只有那些深耕技术、找准定位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否则,这场”卷王之争”终将淘汰大多数玩家,留下真正的强者。

(全文约1500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