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品牌营销启示录:当抽象成为流量密码,品牌如何玩转”心智占领战”?

从”流量争夺”到”心智占领”,2025营销战场的底层逻辑变了

2025年的品牌营销江湖,早已不是”砸钱买曝光”的野蛮生长时代。当AI生成内容以秒速淹没信息流,当年轻人高喊”能抠则抠”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当”性价比”让位于”心价比”——品牌营销的底层逻辑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流量争夺战”升级为”心智占领战”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抽象””爆梗””情绪共振”成为品牌出圈的新密码。优酸乳靠非典型明星蒋奇明的”发疯文学”让新品嚼柠檬成顶流,五月天与星巴克的歌词营销让演唱会快闪店排起长队,雪王化身”江南街溜子”用社死现场撬动全网二创,瑞幸借《长安的荔枝》魔性广告让荔枝冰萃首日销量破百万……这些案例背后,藏着同一个真相:最有效的营销,不再是单向输出”你需要什么”,而是帮消费者”表达你是谁”

本文将通过拆解2025上半年的爆款营销案例,提炼出品牌出圈的”黄金四角”模型——抽象解构、梗言互动、情绪共鸣、在地认同,为行业提供一份”心智占领”的实战指南。

明星效应引爆:关键传播人如何以”人”为杠杆撬动圈层流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来说”比”说什么”更重要。2025年的品牌营销,重新验证了”关键人传播”的经典法则——找到那些能影响目标圈层的”意见领袖”(无论是明星、KOL还是品牌自身高管),通过他们的特质与品牌深度绑定,将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共情。

案例1:蒋奇明×优酸乳”嚼柠檬”——非典型明星的”抽象破圈”

当大多数饮料品牌还在追逐流量明星时,优酸乳却选择了”非典型演员”蒋奇明——这位因《边水往事》《漫长的季节》等豆瓣高分剧被年轻人称为”发疯文学代言人”的实力派,虽非顶流,却自带”抽象赛道王者”的标签。

4月22日,优酸乳官宣蒋奇明为”嚼柠檬”代言人,并推出宣传片《审判一颗柠檬》。片中,蒋奇明饰演一颗被众水果审判的”柠檬精”: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嚼”,他拼命护肤、健身、保持微笑,甚至喊出”粉身碎骨也要让你嚼”的宣言。这种将产品卖点(”嚼着吃的柠檬味饮料”)与荒诞剧情深度融合的创意,精准击中了Z世代对”反套路内容”的偏爱。

结果令人惊艳:项目总曝光超24亿,视频播放量近67亿;《爱上嚼柠檬》登上小红书自然热搜Top9;”万人嚼柠檬狂欢”在零媒介成本下冲上微博本地热搜Top1;首月销售额破亿,天猫乳饮料类目排名Top2。

启示:非流量明星的”独特人格”(如蒋奇明的”抽象感”)能与年轻圈层形成情感共振,而将产品功能融入戏剧化剧情(而非硬广),能让消费者在娱乐中自然记住品牌。

案例2:五月天×星巴克”歌词营销”——乐坛顶流的”情感转译”

当品牌试图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时,”歌词”是最直接的桥梁。4月29日,星巴克官宣五月天担任”夏日大使”,推出与五月天主理潮牌StayReal联名的杯具、卡套,并将《倔强》《干杯》等经典歌词印在杯套上,同步邀请五月天拍摄广告短片。

更巧妙的是场景绑定——五月天演唱会现场的星巴克快闪店,让歌迷在追星的同时”顺手”带走一杯印着歌词的咖啡。这种”明星自然植入+歌词情感共鸣”的组合,本质上完成了从”产品推销”到”情感转译”的升级:五月天的歌词本就是年轻人青春记忆的载体,星巴克通过将其融入日常消费场景,让一杯咖啡变成了”与五月天共同回忆”的符号。

数据显示,联名周边上线即售罄,#星巴克五月天#、#突然好想你突然想喝咖啡#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门店客流量显著增长。

启示:关键传播人的价值不仅是”带货”,更是”转译品牌精神”。当五月天的”坚持与热爱”通过歌词与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体验结合,品牌便不再是冰冷的logo,而成为了年轻人情感的延伸。

抽象文化破壁:用荒诞解构严肃,为何能制造”意外传播点”?

2024年被称作”互联网抽象元年”,而2025年,品牌进一步将”抽象”从网络亚文化升级为主流营销语言——通过荒诞、无厘头或反常规的表达,打破传统营销的严肃感,制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传播爆点。

案例1:雪王×江南采风”社死现场”——IP人格化的”笨拙魅力”

当新茶饮赛道陷入同质化竞争(联名、降价、卷原料),雪王选择了一条更”笨”的路:3月到4月,以”江南采风”为主题,将IP形象融入水墨画、油纸伞等江南元素,在杭州等地开设主题店,推广龙井系列新品。

最出圈的是浙江绍兴溪上人家网红秋千的视频:雪王人偶坐在秋千上,试图摆出”松弛感大片”姿势,结果全程紧绷、不敢晃动,最后尴尬到表情凝固。网友戏称这是”江南街溜子”的”社死现场”,但正是这种”硬拗松弛却翻车”的笨拙感,让雪王的人格化特质彻底鲜活——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IP,而是一个会紧张、会尴尬、努力营业的”活人”。

这条视频获超26万点赞,网友自发二创”雪王江南日记””雪王の尴尬瞬间”等内容,品牌公仔集体下江南的”整活”行动更引发全网玩梗。

启示:抽象营销的核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通过”不完美”的真实感(如雪王的紧绷、笨拙)让消费者产生亲近感。当品牌敢于暴露”小缺点”,反而能激发用户的创作欲与分享欲,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共同创作”的升维。

案例2:海尔高管”组团出道”——反差萌治愈情绪焦虑

当其他品牌还在砸钱请明星代言时,海尔选择让高管亲自下场”整活”。3月21日,海尔CEO周云杰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同步开设个人账号,不到一周吸粉百万;更带领10余名高管组成”海尔天团”,在直播间跳女团舞、解答用户问题。

其中,CEO周云杰的”霸道总裁”人设尤为出圈:”不满意就退货,我亲自给你送””加班太累?海尔洗衣机帮你洗衣服”等金句引发全网模仿。这种”专业能力×搞笑表现”的反差(严肃企业家跳女团舞、说网络流行语),让高管形象从”高高在上”变为”邻家大哥”,既传递了品牌的服务理念,又消解了年轻人的职场焦虑。

数据显示,#你一票我一票我们周总也出道#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抖音#周云杰#话题播放量超4亿次;懒人洗衣机一周预售8.8万台。

启示:抽象营销的本质是”打破预期”。当消费者以为会看到刻板的企业宣传时,突然出现”跳女团舞的总裁”,这种反差不仅能制造记忆点,更能通过情感共鸣(如对职场压力的调侃)拉近品牌与用户的距离。

梗言梗语造势:网络热词如何成为品牌的”社交货币”?

2025年的年轻人是”无梗不欢”的一代——他们用”万物皆可邪修””谁在栽赃谁在陷害”等热梗快速宣泄情绪,也通过玩梗寻找身份认同。品牌若想融入年轻人的社交场域,就必须学会用”梗言梗语”构建传播基因,降低理解成本的同时激活用户的参与感。

案例1:瑞幸×《长安的荔枝》”拆字梗”——历史IP的爆笑碰撞

2025年初夏,瑞幸与热门剧集《长安的荔枝》合作推出”长安的荔枝冰萃”,配套杯套、纸袋及周边产品。广告片更是魔性出圈:”咖字两张嘴,一张品苦,一张尝甜”(拆字梗),以及”瑞哉、幸哉”的谐音梗;更将唐朝”外卖员”(送荔枝的驿卒)与现代外卖员对比,吐槽”古今外卖都卷配送速度”。

这些梗精准踩中了年轻人的”历史穿越”兴趣点与”职场共鸣”——既借《长安的荔枝》的热度引发文化好奇,又用现代视角解构古代故事制造笑点。数据显示,联名产品首日销量破100万杯,#一骑红尘妃子笑瑞幸骑手已疯#、#长安的荔枝职场生存指南#等话题阅读破亿;声量通数据显示,上线3天综合声量指数达880.48,互动量超69.79万。

启示:梗营销的关键是”相关性+趣味性”。瑞幸没有直接宣传”荔枝味好喝”,而是通过拆字、古今对比等梗,让消费者在笑声中记住品牌,同时借助剧集IP的文化属性提升调性。

案例2:美团×苏超”谐音梗”——外卖服务的在地化表达

今年6月,江苏”苏超”足球赛事引发全网玩梗(如”十三太保””好菜”等),美团借势推出”好菜梗”营销:”球场上别说好菜,但小龙虾与盐水鸭都是好菜””梭子蟹与大闸蟹,蟹蟹你的好菜”(谐音梗);团购文案避开直接促销,而是用”能下饭的都是好菜””强者才有权定义”等轻松表达,将球场情绪延伸到餐桌。

结果:南京1:0胜无锡后,”盐水鸭”搜索量次日暴增74%,团购订单涨58%;扬州炒饭订单激增7倍。消费者反馈:”看梗的时候就想下单,根本忍不住”。

启示:梗营销需扎根本地文化(如江苏苏超梗)与生活场景(外卖+足球),用消费者熟悉的语言传递品牌信息。当”好菜”既指足球表现又指美食时,品牌便自然融入了用户的日常对话。

2025营销的终极答案——让用户成为”共同创作者”

通过对2025上半年爆款案例的解构,我们可以提炼出品牌出圈的”黄金四角”模型:

  1. 抽象解构:用荒诞制造意外传播点(如雪王的”社死现场”);
  2. 梗言互动:用热词降低理解成本(如瑞幸的拆字梗、美团的谐音梗);
  3. 情绪共鸣:用精准洞察击中痛点(如海尔的反差萌治愈焦虑);
  4. 在地认同:用文化认同构建壁垒(如苏超梗的本地化表达)。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最有效的营销,不是告诉消费者”你需要什么”,而是帮助他们”表达你是谁”。当AI能一键生成千条文案、一分钟制作逼真视频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创意生产效率”转向”情感连接深度”。

2025年,品牌需要学会的不仅是制造爆款,更是成为年轻人社交场域中的”梗参与者””情绪翻译官”和”文化共建者”。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消费时代真正实现”心智占领”——让用户不仅买产品,更愿意为品牌的故事、态度和共鸣买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