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硅谷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味。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这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商业 “邪修”,正掀起一场横跨科技与政治的风暴 —— 旗下 xAI 公司对苹果、OpenAI 提起反垄断诉讼,成立 “巨硬” 公司叫板微软,一系列激进操作背后,却是他从白宫跌落、特斯拉陷入危机的窘迫现实。而这一次,这位曾靠中国 “回血” 的硅谷大佬,再次将目光投向东方,试图在 AI 时代复刻当年的救赎神话。

从白宫红人到政治弃子:一场决裂拖垮特斯拉
几个月前的马斯克,还是华盛顿最风光的商人。作为特朗普总统的 “亲密战友”,他执掌新成立的 “政府效率部”,戴着 “让特朗普一切都对” 的红色棒球帽,在联邦政府内部大刀阔斧地裁撤部门、紧缩开支,甚至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白宫外爆发肢体冲突,脸上的伤痕都成了 “权力勋章”。彼时,中文社交媒体上满是对他 “从龙之功” 的调侃,《春庭雪》的 BGM 配上他的照片,一度成为魔性热梗。
但这场政治蜜月,终究败给了利益分歧。一份长达 940 页的《大而美法案》,成为马斯克与特朗普决裂的导火索。马斯克公开指控特朗普涉嫌 “爱泼斯坦性犯罪案”,言辞犀利;特朗普则怒称他 “疯了”,并威胁中止其公司所有政府合同。这场撕破脸的博弈,最终以马斯克黯然离开白宫收场 —— 而他的商业帝国,也随之遭受重创。
离开白宫的当天,特斯拉股价应声暴跌 14%,市值一夜蒸发 1520 亿美元,创下公司近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更致命的是,马斯克在华盛顿沉迷政治博弈时,彻底忽略了特斯拉的基本盘。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 13.2%,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前七个月里有六个月出货量同比下滑,曾经的 “新能源王者”,正被中国本土车企的 “内卷” 浪潮甩在身后。
当马斯克在白宫忙着与官僚体系对抗时,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天翻地覆。本土品牌将 “冰箱、彩电、大沙发” 搬进车内,小米的横空出世更是打乱了整个市场的叙事逻辑;当中国二流车企都已普及 800V 电气架构时,特斯拉主力车型仍停留在 400V 平台;原定 6 月 25 日发布、用来拯救 15 万级别市场的低价车型 Model 2/Q,如今杳无音信,彻底错失窗口期。财务数据更显惨淡: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总收入 418 亿美元,同比下滑 11%,曾经支撑其万亿估值的两大支柱 ——FSD 业务与 “卖碳翁” 生意,也接连遇挫。
马斯克曾承诺 2025 年在欧洲推出 FSD,如今计划遇阻,中国市场短期内落地更是无望;而随着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推翻新能源政策,特斯拉靠 “卖碳” 赚取的巨额利润即将归零。政治上的 “分心”,让特斯拉陷入了 “基本盘疲软、新故事讲不圆、政策红利消失” 的三重危机,也让马斯克不得不仓皇退回他最熟悉的商业战场,试图用一场激进的 “复仇”,找回失去的掌控感。
商业 “邪修” 的复仇:从诉讼到 “行为艺术”,向硅谷宣战
离开白宫的马斯克,迅速找回了 “商业邪修” 的本色 —— 不按常理出牌、极致的个人风格、对 “敌人” 赶尽杀绝。这一次,他将战场选在了 AI 领域,目标直指那些他眼中的 “背叛者” 与 “竞争对手”。
8 月 25 日,xAI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一份 61 页的诉状 “字字泣血”,指控苹果与 OpenAI“非法合谋,阻挠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平竞争”。这场诉讼,与其说是商业维权,不如说是一场掺杂着个人恩怨的 “宣战”——OpenAI,这个他亲手创立的公司,是他心中最深的 “刺”。
时间回到 2015 年,帕洛阿尔托的一场晚宴上,马斯克与初出茅庐的奥特曼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非营利性 AI 研究工作室 OpenAI。“开放、开源” 是其初心,他们计划打造一个类似 Linux 的开源 AI 系统,不受任何企业控制,成为 “防止人类滥用 AI 的防火墙”。马斯克不仅投入 4400 万美元,还为团队租下首间办公室,亲自从谷歌挖来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可谓倾尽全力。
但历史开了个残酷的玩笑。2018 年,因发展理念不合,马斯克与 OpenAI 决裂;他离开后,OpenAI 迅速成立营利性部门,并在 2020 年投入微软怀抱,从 “人类守护者” 沦为巨头的 “赚钱工具”。如今,xAI 在诉状中指控 OpenAI “将利润置于公共安全之上”,字里行间都是马斯克对 “背叛” 的愤怒。
更狠的是,马斯克选了一个最刁钻的时机 “补刀”。就在 OpenAI 发布 GPT-5 后,因表现 “不够惊艳”、被吐槽 “太爹味” 而被迫恢复 GPT-4o 默认设置、陷入舆论漩涡时,他在 8 月 24 日高调宣布:开源 xAI 的模型 Grok-2。表面上,这是 “高尚” 的开源姿态,反衬 OpenAI 的 “封闭与无能”;但细看开源协议,满是 “鸡贼” 的限制 —— 年收入超 100 万美元的企业和个人不得商用,不得用于改进其他模型,使用时还必须标注 “Powered by xAI”。更关键的是,在 AI 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一年前的 Grok-2 早已是 “过时模型”,这场 “开源” 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关秀。
他的复仇名单上,还有微软。为了羞辱这个 “收编 OpenAI 的家伙”,马斯克成立了一家名为 “Macrohard”(巨硬)的新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商标申请 ——“巨” 对 “微”,“硬” 对 “软”,挑衅意味拉满。他甚至公开放话:“巨硬要用一个 AI 黑箱,替代微软的核心业务,软件公司本就不生产硬件,完全可以用 AI 模拟。”
这背后,是马斯克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旧怨。当年盖茨持有 5 亿美元特斯拉空头头寸,赌特斯拉倒闭,马斯克在短信中直接质问,盖茨却回复 “还没平仓,想聊慈善”,气得马斯克怒怼:“你做空为气候变化做最大贡献的公司,没资格谈气候慈善。” 后来,马斯克更是在社交平台发布盖茨挺着肚子的照片,配文极尽嘲讽,彻底公开矛盾。如今 “巨硬” 的诞生,与其说是商业布局,不如说是一场旨在羞辱对手的 “行为艺术”—— 风头出了,又无需承担实质风险,一如马斯克以往的风格。
押注中国:从特斯拉救赎到 AI 破局,马斯克的 “东方密码”
在硅谷树敌无数、特斯拉陷入危机的当下,马斯克再次展现了他独有的商业洞察 —— 看向东方。这个曾靠中国 “涅槃重生” 的硅谷大佬,正试图在 AI 时代,复刻当年的成功路径。
马斯克曾坦言:“没有中国的支持,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2019 年,是特斯拉最黑暗的时刻,股价跌破 200 美元,“特斯拉药丸” 的声音从投资人到媒体不绝于耳。就在这时,中国伸出了援手:累计提供 185 亿元人民币贷款,在上海自贸区特批土地,以 “中国速度” 助力特斯拉超级工厂从奠基到 Model 3 交付量产仅用 357 天。正是靠着中国市场的订单与产能,特斯拉才得以 “回血”,重新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巨头。2023 年 5 月,马斯克深夜现身上海特斯拉工厂,脱去西装换上蓝色夹克与员工合影,盛赞工厂 “效率最高、品质最好”,中文互联网上 “马书记”“中国人民的老马” 的称谓刷屏,足见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如今,在 AI 战场上,马斯克再次将中国视为 “破局关键”。他公开表示:“xAI 很快会超越除谷歌外的任何公司,但中国公司将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的电力比美国多得多,硬件建设实力超强。” 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 —— 马斯克早已看透,“电,才是 AI 的终极战场”。
早在硅谷大佬们沉迷软件与算法时,马斯克就已布局能源基础设施:全球铺设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网络,大力发展 Powerwall、Megapack 储能业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AI 大模型的训练与运行,需要海量电力支撑,而中国在电力领域的优势,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华人专家马睿实地考察后发现,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电力已是常态;长期研究中国电力的专家大卫・菲什曼的数据更直接点破差距:中国电力备用裕量始终保持在 80% 至 100%,而美国区域电网备用裕量通常仅 15%,“这样的电力储备在美国难以想象”。
连英伟达 CEO 黄仁勋都开始为能源焦虑,公开呼吁 “核能是好选择”,其风投部门还参与了比尔・盖茨核能公司的融资。但此时的马斯克,早已在能源领域深耕多年,而他的下一步,就是与中国合作,借助东方的电力与硬件优势,在 AI 领域实现突破。
8 月 22 日,特斯拉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达成合作,全新上市的 Model Y L 车型,将搭载豆包大模型与 DeepSeek 模型 —— 马斯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本土的 AI 解决方案,而非自家的 Grok 模型。这一举动,与当年他选择在上海建厂如出一辙:当美国本土遭遇阻力时,就去东方寻找 “破局变量”。
救赎难续?马斯克的 AI 赌局与中国市场的新考题
尽管马斯克试图复刻 “中国救赎” 的剧本,但 2025 年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 2019 年的模样。当年特斯拉进入中国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尚在成长,特斯拉凭借先发优势迅速占据市场;而如今,中国本土车企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技术到产能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特斯拉想要依靠中国市场实现 AI 与汽车业务的双重突破,面临的挑战远比当年更大。
对马斯克而言,他的 “阿斯伯格综合症” 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 高度专注让他能在技术领域深耕,但缺乏共情也让他在处理政治与市场关系时屡屡受挫。此前他因政治博弈耽误特斯拉业务,如今若不能平衡 AI 布局与汽车业务,恐怕会陷入 “顾此失彼” 的困境。而中国市场对他的期待,也早已从 “引入先进技术” 转向 “深度合作共赢”,特斯拉若不能拿出足够有诚意的技术与合作方案,很难再获得当年那样的支持。
对于中国而言,与马斯克的合作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一方面,借助特斯拉的汽车平台与 xAI 的技术探索,中国 AI 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电力与硬件优势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如何在合作中保持技术自主,避免陷入 “依赖陷阱”,也是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马斯克的 AI 赌局,才刚刚开始。这位商业 “邪修” 能否再次凭借中国市场实现救赎,中国又能否在与马斯克的合作中实现技术突破,这场横跨东西方的科技博弈,注定将影响未来数年全球 AI 与新能源行业的格局。而所有人都在等待答案:这一次,马斯克的 “东方密码”,还能奏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