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场变成“运动游乐场”
在巴黎奥运会后,一篇题为《月薪三万的陆家嘴精英,都在偷偷爬墙》的商业报道引发热议——上海陆家嘴一家攀岩馆,中午高峰时段的客流量竟超过了对面的星巴克。这一现象并非孤例:从北京SKP的室内滑雪场到深圳万象城的射箭俱乐部,从成都IFS的攀岩墙到广州天河城的篮球公园,曾经以服饰零售为主的商场中庭,正被滑板、滑雪、攀岩等运动项目“攻占”。

政策东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动下,体育内容正成为商场吸引客流、提升坪效的“新引擎”。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拓展体育消费场景”,而商家则用数据证明:一块攀岩墙或一片滑雪毯,不仅能带来人气,更能激活家庭消费、延长停留时间,甚至重构商业地产的盈利逻辑。
现象级爆发:哪些运动成了商场的“流量密码”?
1. 攀岩:中产的“垂直健身房”
- 数据亮眼:上海某商场攀岩馆3楼直达12楼的设计,将建筑空间与运动体验结合,成为“网红打卡点”;成都“香蕉攀岩”试营业单日客流超700人次。
- 消费画像:月收入1.5万以上的年轻白领占比超60%,午间“爬墙”成为职场人的减压新方式。
- 商业逻辑:攀岩馆占地小(单馆约200-300㎡)、会员费高(年均2000-5000元),且能有效带动周边餐饮消费。
2. 滑雪:南方人的“四季刚需”
- 地域红利:广州热雪奇迹2024年接待游客破百万,东南亚团客占比15%,弥补了南方自然滑雪资源的稀缺。
- 运营创新:室内滑雪场通过夜场折扣、亲子套票(含滑雪课程+餐饮)提升复购率,冬季客流较平日增长3倍。
3. 射箭与飞盘:低门槛的“社交货币”
- 新手友好:商场射箭馆提供免费10分钟教学,团购价低至39元/小时,吸引大量“尝鲜型”消费者。
- 赛事引流:上海某商场举办的“射箭挑战赛”单日带动周边店铺销售额提升22%。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为什么商场需要体育?
1. 政策红利:体育消费纳入“扩内需”战略
- 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各地政府配套出台补贴(如深圳对商场引入体育项目最高补贴50万元)。
- “体育赛事进商圈”活动已覆盖全国30个城市,三对三篮球赛、街头跑酷等赛事直接拉动商圈客流增长15%-30%。
2. 商业地产的“自救”转型
- 痛点破解:传统零售租金下滑,而运动场馆承租能力强(攀岩馆租金约为服饰店的1.5倍),且租期更长(5-10年)。
- 差异化竞争:成都、上海等地商场通过“体育+亲子+餐饮”组合业态,将客户停留时间从90分钟延长至3小时。
3. 消费升级下的需求变迁
- 健康意识增强:国家体育总局预测,2025年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将突破2.8万亿元。
- 家庭客群粘性:家长带孩子参加篮球培训时,顺带完成购物、就餐等“一站式消费”。
案例深挖:体育如何让商场“赚更多”?
1. 直接收益:租金与分成模式创新
- 保底+流水抽成:部分商场对运动场馆采用“低租金+营业额10%分成”,降低商家初期压力。
- 广告位增值:滑雪场外墙LED屏广告费比普通商铺高30%,精准触达年轻客群。
2. 间接价值:提升整体商业生态
- 客流虹吸效应: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攀岩馆开业后,同层美妆店销售额环比增长18%。
- 品牌溢价:高端商场引入滑雪模拟器、攀岩世界杯训练基地等IP,吸引Lululemon等运动品牌入驻。
挑战与未来:体育商业化的平衡术
1. 现存问题
- 同质化竞争:部分商场盲目跟风引入攀岩馆,导致客源分流。
- 运营成本高:滑雪场需维持-2℃至-5℃恒温,能耗费用占营收的15%-20%。
2. 趋势展望
- 科技赋能:VR滑雪、智能攀岩墙等设备将提升体验感。
- 社区化渗透:未来或出现“商场+体育综合体”模式,如地下楼层为停车场,中层为零售,顶层为运动公园。
结语:体育是商场下一个“黄金赛道”吗?
当星巴克还在卖第三空间时,商场已把“爬墙”“滑雪”“射箭”变成了新刚需。从政策支持到消费热潮,体育内容进商场不仅是简单的业态叠加,更是一场关于“人、货、场”的深度重构。正如一位商业地产高管所言:“未来评价一个商场的竞争力,可能不是有多少奢侈品柜台,而是能不能让全家人都找到运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