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脸上,你悠悠转醒,却莫名感觉有些乏力,顺手拿起智能手环一看,心率数值竟只有 40 次 / 分钟!一瞬间,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各种可怕的场景,难道生命真的即将走到尽头?先别慌,今天就带你深入了解心率背后的秘密。

通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心率范围处于 60~100 次 / 分钟。一旦低于 60 次 / 分钟,医学上就会将其定义为窦性心动过缓 。但心率并非一成不变的 “铁律”,它受到基因、环境、个体体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当发现心率为 40 次 / 分钟时,千万别匆忙给自己下 “病危通知书”,而是要冷静分析,探寻背后的原因。
生理性心动过缓:身体的特殊 “节能模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心率天生就比常人要低。意大利研究人员早在 2006 年就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报道了 HCN4 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 。携带这种突变的家族成员,静息心率在 43~60 次 / 分之间,与未携带突变者的 64–81 次 / 分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这表明,基因突变有可能成为心率偏低的 “幕后黑手”。
除了基因因素,长期坚持运动的人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他们的心率也常常低于常人。就拿专业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接受高强度、高频次的训练,他们的心肌变得粗壮且有力,每次心脏跳动所泵出的血液量,要远超普通人 。这就意味着,即便他们的心率较慢,每分钟大约只有 40 – 50 次,却依然能够满足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血液需求,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身体为了适应高强度运动负荷,而自动开启的一种特殊 “节能模式”。
另外,人在睡眠状态下,尤其是进入深睡眠阶段时,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会趋于平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心脏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减轻,心率自然会有所下降 。部分人在睡眠期间,心率偶尔降至 40 次 / 分钟左右,也是有可能的。等睡醒之后,随着身体逐渐恢复活跃状态,心率也会慢慢回升至正常水平。
病理性心动过缓:不容忽视的健康警报
虽说生理性心动过缓大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如果心跳过慢的同时,还伴有头晕、乏力、眼前发黑、晕厥等不适症状,或者这种情况出现在年纪较大的人群,以及本身就患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身上 ,那就得高度警惕了,这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病理性心动过缓的健康警报。
引发病理性心动过缓的原因较为复杂。一些心脏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起搏与传导功能,致使心率减慢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的代谢速度大幅减缓,心脏的活动也会受到抑制,进而出现心率降低的情况 。此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像地高辛、美托洛尔、硫氮唑酮、胺碘酮等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心率变慢 。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且发现心率出现异常变化,务必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面对心率 40,该如何应对?
当发现自己心率为 40 次 / 分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避免因过度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率进一步波动。接下来,可以回想一下近期是否存在过度疲劳、大量饮酒、服用特殊药物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心率产生影响。同时,仔细留意自己身体是否还伴有其他不适症状,例如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诊断至关重要。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发现心率为 40 次 / 分钟,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有可能是测量误差,或者是受到当时身体状态的短暂影响。不妨多测量几次,最好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身体状态下进行测量,比如静息 15 分钟后、活动后等,观察心率的变化情况 。要是多次测量后,心率依然持续低于正常范围,或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那么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一般会安排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等一系列检查,以此来准确判断心率过缓的原因,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总之,一觉醒来发现心率 40 次 / 分钟,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它既可能是身体正常的个体差异或特殊状态的体现,也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关键在于,要学会正确认识心率变化,理性对待这一现象。通过仔细观察自身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就能准确判断心率异常的原因,进而采取恰当的措施,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