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6 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的半年报,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飙升至 28.81 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令人咋舌的 4347.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成功转正,达到 10.38 亿元,与去年同期 5.3 亿元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基本每股收益也从 – 1.27 元变为 2.5 元,实现了质的飞跃。

尤其是第二季度,寒武纪的表现更为亮眼,营收 17.69 亿元,同比增长 4425.01%,净利润高达 6.83 亿元,去年同期则是亏损 3.03 亿元,如此强劲的逆转态势,让整个市场为之侧目。这份财报所展现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将寒武纪从过去常年亏损的谷底,瞬间托举到了高空,使其终于摆脱了仅靠 “故事” 支撑的困境,有了真金白银的现金流。
五日内两度登顶,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
财报只是一个开端,更大的波澜在资本市场涌动。8 月 22 日,寒武纪盘中涨幅近 14%,总市值一举超过 4940 亿元,首次超越中芯国际,荣登科创板市值榜首之位。当日,其成交额高达 119.3 亿元,在科创板独占鳌头。仅仅五天后,8 月 27 日,寒武纪再度发力,股价大涨超 8%,突破 1400 元 / 股,最高摸高至 1438 元 / 股,总市值攀升至 5700 多亿元。在极短的交易日内,市值连续大幅上扬,令人惊叹。
对比一下,茅台在 8 月 27 日最高也才 1484 元 / 股,多年来稳坐 1.8 万亿市值,是消费股的巅峰代表。而寒武纪作为 “算力概念” 的一员,市值在短短一个月翻倍,股价直逼茅台,资本市场的狂热可见一斑。
这种狂热并非毫无缘由。在股价飙升期间,市场传闻不断,如某大厂已在寒武纪芯片上完成 DeepSeek – R2 大模型测试,且推理效率超越英伟达 H20。尽管公司很快否认了该传闻,但这丝毫没有冷却投资人的热情。
冷静审视,寒武纪与英伟达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从芯片性能来看,寒武纪 MLU590 的 FP16 算力为 314 TFLOPS,仅为英伟达 GB200 的 6%;制程工艺上,寒武纪目前主力产品如思元 590 采用 7nm 制程,英伟达却早已推出 4nm 制程的 H100、H200 等芯片,并计划在 2026 年采用 3nm 工艺;显存技术方面,英伟达已广泛运用 HBM3e 显存技术,提供更高带宽和容量,而寒武纪仍依赖 HBM2e。这表明,寒武纪的技术护城河尚在建设之中,距离追赶国际巨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在国内市场,寒武纪无疑处于第一梯队。与海光、摩尔线程相比,其在算力和显存带宽上占据优势,仅在部分场景稍逊于华为昇腾 910B。正是这种 “国产稀缺性”,叠加 A 股资金的热烈追逐,造就了其股价短期内的神话。也就是说,寒武纪在国产 AI 芯片领域是佼佼者,但和国际巨头相比,还处于代差明显的追赶阶段。
陈天石的豪赌与中国芯片的希望之光
谈及寒武纪,就无法绕过其背后的灵魂人物 —— 陈天石。这位从中科院走出的博士,在创办寒武纪时,几乎倾其所有投入研发。历经数年,如今寒武纪股价突破千元,陈天石的财富也水涨船高,约在 1100 亿 – 1700 亿元人民币之间。
相较于个人财富的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寒武纪的 “豪赌”。其营收的爆发,几乎完全依赖云端 AI 芯片的大额订单,这意味着公司精准押中了国产算力需求爆发的时间窗口。然而,这个窗口能敞开多久,充满了不确定性。客户集中、生态短板、全球竞争等问题,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考验着寒武纪。
回顾以往财报数据,寒武纪的营收结构高度集中。2024 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 11.11 亿元营收,占比达 94.63%,其中第一大客户贡献率更是高达 79.15%。尽管公司称这些为长期合作伙伴,但历史数据显示,其客户群体波动频繁。2017 – 2018 年,华为海思贡献了 97% 的收入,后续因华为自研芯片,双方终止合作,业内有声音认为这只是过渡方案;2021 – 2023 年,南京科创投资、昆山高新投等国资平台先后成为主要客户,订单集中于智能计算集群项目,该项目毛利率虽高,但客户稳定性差,一旦失去大客户,全年营收就会遭受重创。
寒武纪的魅力恰恰在于此,它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若赌赢,中国有望诞生一家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的 AI 芯片巨头;若赌输,它或许只是资本市场上昙花一现的传奇。当下,站在风口浪尖的寒武纪,正沉浸在属于它的 “资本狂欢” 之中。但要成为中国的英伟达,未来几年,它必须在技术、生态和供应链等方面锤炼出过硬的实力。此次财报的逆袭仅仅是个开始,真正严峻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