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打卡墙引争议:一场历史真实与现代规范的深度对话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展现鲁迅夹烟形象的网红打卡墙,因游客孙女士的投诉再度将这位文学巨匠推至公众视野焦点。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认为墙画中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可能误导青少年,对青少年行为规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担忧会间接引导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这一投诉迅速发酵,相关话题不仅冲上热搜,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历史人物形象呈现、文化符号解读与现代社会行为倡导的激烈讨论。

这面引发争议的墙画并非凭空创作,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与艺术渊源。其原型源自鲁迅的经典历史影像,由著名版画家李以泰于 1974 年以版画形式创作,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自 2003 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竣工以来,这面墙画便作为景区标志性景观矗立至今,二十余年间,它不仅是游客打卡留念的热门地点,更成为人们直观感受鲁迅形象、缅怀文学大师的重要载体。许多年轻人会在此处创意打卡,有的举着打火机借位 “为鲁迅点烟”,有的模仿鲁迅的神态与姿势,这些行为背后,承载的是当代青年对鲁迅精神的敬意与亲近感。

投诉声音出现后,绍兴当地文旅部门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据了解,绍兴市文旅局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民众的大量电话与留言,其中绝大多数声音都在强调鲁迅吸烟是历史客观事实,反对因个人投诉而盲目更改这一标志性形象。有民众在电话中表示,鲁迅故里的这面墙画早已成为绍兴文旅的一张特色名片,承载着一代人对鲁迅的记忆,随意改动会破坏历史场景的完整性与文化传承的连贯性。面对汹涌的民意,绍兴鲁迅纪念馆于 8 月 25 日正式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景区始终秉持 “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 的原则,不会轻易改变这一在广大游客心中早已扎根的经典形象。

为进一步阐明立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争议,“浙江文旅政务” 平台随后发布了题为《鲁迅:当思我为何吸烟,非学我如何吸烟》的深度文章,从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层面,对鲁迅与烟的关联进行了系统解读。文章中一个精妙的比喻引发广泛共鸣 ——“烟之于鲁迅,就像烟斗之于马克思,圆顶礼帽之于卓别林,双截棍之于李小龙”。这一比喻清晰地指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与人物形象塑造中,某些物品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属性,成为承载人物精神特质、文化符号意义的重要载体。

文章进一步梳理了鲁迅与烟相伴的人生轨迹: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当青年的思想觉醒与进步抗争多次被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双重打压时,鲁迅常常在烟雾缭绕中思考民族出路,以笔为刃写下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檄文;在经济积贫积弱、民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里,他以烟为伴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用辛辣的文字批判社会弊病,唤醒沉睡的国人;在面对战友牺牲、前路迷茫的艰难时刻,他又以烟敬奠逝去的同志,继续孤身战斗在思想启蒙的前线。可以说,烟草在鲁迅的人生中,早已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他思考的伴侣、战斗的见证,更是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精神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场争议的背后,本质上是历史认知与现代规范之间的碰撞。支持孙女士观点的一方认为,公共文化场所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塑造价值观的重要空间,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吸烟等可能产生不良示范的形象。尤其是青少年辨别能力与自控力尚在形成阶段,鲁迅作为课本中频繁出现的正面人物,其形象细节极有可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控烟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墙画进行调整具有合理性。

然而,更多持反对意见的声音则从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反驳。他们指出,鲁迅吸烟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事实,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一文中就曾详细描述:“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枝装香烟,当他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爱把那烟放在嘴角上猛吸一口,然后慢慢地吐出来,一边吸烟,一边谈天,是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 刻意抹去这一历史细节,不仅违背了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呈现原则,更可能导致人物形象的扁平化 —— 将鲁迅仅仅塑造成 “高大全” 的战士符号,而忽略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侧面,反而会让当代青少年难以真正亲近与理解这位文学巨匠。

这种 “以现代标准裁剪历史” 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此前,曾有观点质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翻越铁轨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建议从课本中删除相关段落;也有人对古诗文中涉及饮酒、狩猎的内容提出争议,认为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对此,文史学者普遍表示,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文本,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用现代标准进行 “一刀切” 式的评判。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这面墙画展现的是 “生活化的鲁迅”,反对借此次争议进行网络炒作。他强调,大众不应过度将鲁迅神圣化、符号化,吸烟这一细节恰恰能让鲁迅从课本中 “遥远的文学巨匠” 变成 “有血有肉的前辈”,这种亲近感更有利于鲁迅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与做好青少年引导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此次争议留给社会的重要命题。有文化学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简单地 “去烟化”,而是通过更丰富的配套解读,帮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理解形象背后的历史内涵。例如,可以在墙画周边增设文字说明牌,详细介绍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他与烟的关联以及烟草在其创作与斗争生涯中的特殊意义,同时明确倡导现代健康生活理念,引导青少年 “理解历史场景,而非模仿具体行为”。

这种平衡的思路,既尊重了历史的客观性,又兼顾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更重要的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契机。当青少年站在这面墙画前,通过配套的解读,他们能读懂的不仅是 “鲁迅吸烟” 这一表面现象,更能理解烟雾背后那个在黑暗中坚守、为民族觉醒呐喊的伟大灵魂,进而真正传承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批判精神与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人民立场。

此次鲁迅夹烟打卡墙的争议,看似是一场关于一幅墙画的讨论,实则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历史文化认知教育。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待历史人物与文化符号,既不能盲目崇拜、忽视其时代局限性,也不能以现代标准苛责历史、割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唯有以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深入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才能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代际传承与精神延续。而对于鲁迅而言,人们纪念他、缅怀他,从来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习惯,而是因为他用文字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用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这才是鲁迅形象穿越百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