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缘起:乐道L60悄然现身滴滴专车
6月4日上午,一则”乐道L60成为滴滴专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博主爆料称,在杭州地区发现乐道L60作为网约车运营,且合作伙伴明确对标比亚迪汉(售价约20万元)。
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杭州区域公司总经理樊宏银随后在群聊中证实:”确实是在小范围试点高端专车项目,主要考虑乐道与滴滴高端用户画像匹配。” 他还提到,乐道L60的座舱空间和驾驶舒适性更符合专车需求,但承认”考虑不够周全,未顾及用户感受”。

蔚来高级副总裁兼乐道汽车总裁沈斐紧急回应:”这只是个别城市行为,大家别担心。” 但这一表态未能完全平息舆论,网友纷纷质疑:”区域试点是否意味着未来全国推广?””乐道是否要转型网约车品牌?”
二、深度解析:乐道试水专车的三大动机
1. 提升品牌认知度的”曲线救国”策略
- 网约车场景的高频曝光:
乐道L60作为新品牌车型,通过滴滴专车可快速触达大量用户,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通勤人群。数据显示,滴滴高端专车用户中,25-40岁占比达68%,与乐道目标客群高度重合。 - 口碑传播效应:
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可直观体验乐道的空间、舒适性和智能化配置(如后排座椅加热、车载冰箱等),形成潜在购买转化。
2. 验证产品定位的”实战测试”
- 对标比亚迪汉的战略意图:
比亚迪汉是20万级新能源轿车标杆,乐道选择其作为参考,意在证明自身在空间、舒适性和性价比上的竞争力。樊宏银坦言:”汉的销量证明了这个价位的市场需求,我们想用实际运营数据验证乐道是否具备替代潜力。” - 收集真实用户反馈:
专车司机和乘客的使用场景覆盖了日常通勤、长途出行等多种情况,能帮助蔚来快速发现产品痛点(如续航衰减、座椅耐用性等)。
3. 探索新业务模式的”试水之举”
- 车企入局网约车的行业趋势:
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广汽埃安的如祺出行均已布局,蔚来此举可视为对出行市场的战略卡位。 - 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
通过专车运营,蔚来可获取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如高频充电时段、常用路线等),反哺产品迭代和充电网络布局。
三、争议焦点:用户担忧与品牌承诺的博弈
1. 用户的核心疑虑
- 品牌定位模糊化:
乐道作为蔚来旗下中高端品牌,试水网约车是否意味着”自降身价”? - 车辆损耗与残值影响:
专车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车辆贬值加速,影响二手车市场行情。 - 服务体验一致性:
网约车司机可能因追求效率而忽视用户体验(如急刹、猛踩油门),损害品牌形象。
2. 蔚来的官方回应与潜台词
- 沈斐的”个别城市”说辞:
试图将事件定性为局部实验,避免引发全国性恐慌; - 未明确否认未来扩展:
留下”可能推广”的想象空间,需警惕后续动作。
四、行业启示:新势力车企的”生存法则”
1. 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术
- 正面案例:
小鹏汽车通过”飞行汽车+智能驾驶”的组合拳维持高端形象; - 反面教材:
某新势力曾因过度依赖B端市场导致C端口碑崩塌。
2. 用户信任的脆弱性
- 蔚来需警惕”狼来了”效应:
此前因换电模式、海外扩张等承诺引发过信任危机; - 透明沟通是关键:
应明确试点范围、持续时间及退出机制,避免用户猜测。
3. 出行市场的残酷现实
- 盈利难题:
即使滴滴这样的巨头也尚未实现网约车业务盈利; - 竞争激烈:
T3出行、高德打车等平台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五、未来展望:乐道的”专车实验”将走向何方?
1. 短期(3-6个月)
- 试点范围评估:
根据杭州数据决定是否扩展至上海、广州等城市; - 用户反馈收集:
通过司机问卷、乘客评价优化产品。
2. 中期(1年)
- 模式验证:
若专车业务能显著提升销量(如带动L60月销破万),可能扩大合作; - 品牌区隔策略:
推出专车专属配置(如耐磨内饰),避免与私家版混淆。
3. 长期(3年)
- 生态协同:
将网约车数据与个人用户数据打通,构建”出行即服务”闭环; - 战略转型风险:
需警惕过度依赖B端市场导致C端竞争力下降。
六、给消费者的建议
- 理性看待试点:
目前仅限杭州等少数城市,不影响正常购车决策; - 关注官方动态:
定期查看蔚来APP公告,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 体验后再选择:
若对乐道感兴趣,可先试驾对比汉EV等竞品,再决定是否购买。
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新势力的每一次‘骚操作’,都是生存压力下的创新尝试。关键在于能否在试错中找到真正的增长曲线。” 乐道的专车实验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战略失误,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数据来源:滴滴出行研究院、蔚来官方声明、汽车之家用户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