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黑客这一隐匿于网络阴影中的群体,其攻击目标正发生着悄然转变。曾几何时,商业巨头们是黑客眼中的 “肥肉”,频繁遭受攻击。可如今,艺术家群体却不幸成为了黑客新的 “围猎” 对象,而这背后,AI 竟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以艺术家网站 Artists&Clients 为例,该平台致力于为艺术家与潜在客户牵线搭桥,并协助管理佣金事宜,众多画师、摄影师等创意工作者借此平台售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Artists&Clients 坚守原则,严禁平台上出现 AI 生成作品,同时坚决抵制 AI 厂商利用平台作品进行训练。然而,这样的坚守却未能阻挡黑客的黑手。黑客团体 LunaLock 强势勒索该网站 5 万美元,扬言若遭拒绝,不仅会公开网站全部数据,还会将平台上的作品免费输送至 AI 厂商的训练数据集之中。此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大批艺术家纷纷声讨黑客的恶劣行径。
艺术家们对 AI 的抵触情绪由来已久。当佳士得试图拍卖 AI 创作艺术品时,便遭到了 4000 名艺术家的集体抵制;在全球知名的 Artstation 视觉艺术网站上,反 AI 标识铺天盖地,无不彰显着艺术家们内心深处对 AI 的焦虑。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AI 技术的迅猛发展,早已超出了艺术家们的想象范畴。起初,面对 AIGC 生成的各类内容,艺术家们尚可凭借作品的 “温度” 优势,对 AI 作品嗤之以鼻,毕竟早期 AI 生成的内容确实带有浓重的 “机器味”。但时过境迁,如今诸如豆包、Gemini、ChatGPT 等 AI 的生图能力已实现质的飞跃,所生成作品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在 AI 超高的创作效率面前,艺术家们惊觉,自身在情感表达和创意方面的独特性优势正逐渐被蚕食。若不对 AI 加以限制,人类创作的作品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 AI 的 “作品洪流” 所淹没。更为关键的是,AI 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 “创作平权”。艺术家们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绘画技巧、发声训练成果,在 AI 的助力下,那些毫无专业知识的普通人也能在短时间内追平差距。例如,Suno 音乐创作平台就曾大胆宣称,要让每个人借助其便捷工具,将脑海中的音乐灵感转化为现实作品。长此以往,艺术家们不禁担忧:自身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
深究 AI 在艺术创作领域进化惊人的原因,不难发现,OpenAI、Anthropic、谷歌、Meta 等 AI 厂商通过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手段,大量收集人类艺术家过往创作的作品,并以此训练出强大的 AI 模型。这一行为引发了艺术家们的强烈不满,一些具有危机意识的艺术家迅速联合起来,组建了艺术家权益联盟,坚决要求 AI 厂商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擅自使用他们的作品用于模型训练。与此同时,艺术家及其背后的服务公司,如华纳、索尼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针对 AI 厂商的 “法律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像 Anthropic 就已同意支付至少 15 亿美元,以和解版权诉讼纠纷。这一案例无疑给其他 AI 厂商敲响了警钟,使其非法使用艺术家作品的行为愈发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黑客威胁将艺术家的数据共享给 AI 公司的行为,才显得极具威慑力。对于 AI 厂商而言,高质量的数据无疑是求之不得的 “宝藏”,面对免费送上门的数据,很难不动心。而艺术家们为了保住自身饭碗,不被 AI 彻底取代,在面对黑客勒索时,交付赎金的意愿往往较高。
此外,黑客将目光转向艺术家群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传统企业面对勒索时态度的转变。据第三方网络安全机构统计,2024 年勒索软件团伙公布的受害者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支付金额却大幅下降,较上一年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在于众多传统企业逐渐拒绝与黑客谈判并支付赎金。即便面临用户数据、商业秘密泄露的巨大风险,常规商业组织也开始坚决抵制黑客的勒索行为。在这种形势下,对网络安全相对不够重视,却对版权问题高度敏感的艺术家群体,自然成为了黑客眼中极具潜力的 “新蓝海”。
艺术家们在这场与 AI 和黑客的博弈中,无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他们要竭力捍卫自己的作品不被 AI 非法利用,维护自身的创作价值与艺术尊严;另一方面,还要警惕黑客的恶意勒索,防止作品数据落入不法之徒手中,进而被用于危害自身利益的用途。而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发展与黑客攻击手段的不断翻新,艺术家们未来的抗争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