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这种翠绿鲜嫩的蔬菜,凭借其多样的烹饪方式,如清炒时的清爽、凉拌时的可口、做汤时的鲜美,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口感宜人,更是营养的宝库,富含膳食纤维助力肠道蠕动,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C、维生素 K )参与身体各项代谢,还有钾、镁等矿物质维持生理平衡,以及叶酸、胡萝卜素等对健康大有裨益。然而,民间关于菠菜的流言蜚语却不少,今天我们就来一一破除这些谣言。

谣言一:菠菜豆腐同食,结石风险飙升?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菠菜中的草酸会与豆腐中的钙紧密结合,生成草酸钙,不仅阻碍人体对钙的吸收,长期如此还会在体内堆积,最终引发结石。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让不少人对菠菜和豆腐的搭配望而却步。
实际上,菠菜的草酸含量确实相对较高,部分品种每 100 克中草酸含量可达近 600 毫克,甚至有些能突破 1000 毫克大关;而豆腐作为优质的钙源,像北豆腐每 100 克含钙量为 105 毫克,南豆腐为 113 毫克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我们单独大量食用菠菜时,菠菜中的草酸不仅会干扰其他食物中铁、锌、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进入血液后还会增加尿液中草酸的含量,提升草酸钙结石的发病风险。但当菠菜与豆腐一同食用时,奇妙的反应发生了:豆腐中的钙会率先在胃肠道内与菠菜中的草酸相遇,二者结合形成草酸钙,随后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吸收入血的草酸量。
2007 年的一项研究清晰地表明,菠菜与豆腐同煮时,菠菜中的草酸含量会显著下降,尤其是煮至 3 分钟时效果最为显著,原因就在于豆腐加速了可溶性草酸的溶出。若想将菠菜与豆腐搭配食用,关键步骤是给菠菜焯水。将菠菜放入沸水中焯 1 分钟,便能去除 43% 的草酸,焯至 4 分钟时,草酸去除率可提升至 58.9% ;要是再加入豆腐一同烹饪且时间超过 3 分钟,草酸去除率更是能达到 60%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菠菜中残留的少量草酸对钙吸收的影响微乎其微,形成的草酸钙沉淀也不足以进入血液,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所以健康人群完全不必为此担忧。
谣言二:尿酸高者禁食菠菜?
在不少痛风患者或尿酸高人群的认知里,菠菜是 “雷区”,因为他们听闻菠菜嘌呤含量高,食用后会使体内尿酸水平飙升,从而加重病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和《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的数据,不同品种、产地的菠菜,嘌呤含量在 8 – 23 毫克 / 100 克之间波动,从嘌呤含量层面来看,菠菜妥妥地属于低嘌呤蔬菜。所以,单纯基于嘌呤含量,痛风患者无需将菠菜视为 “洪水猛兽” 而刻意避开。
不过,菠菜中较高的草酸含量是需要关注的因素。我们的肾脏承担着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重任,尿酸和草酸都依赖肾脏的同一套 “排泄系统” 排出体外,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草酸摄入过量时,可能会干扰尿酸的排泄。因此,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在食用菠菜前,务必先进行焯水,通过这一操作去除大部分草酸,倒掉含有草酸的汤汁后再进行烹饪,并且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大量进食。另外,研究还发现,蔬菜中的维生素 C、叶酸对痛风具有保护作用,而菠菜在这两种营养素的含量上,在蔬菜家族中表现相当出色,适当食用对痛风患者也有一定益处。
谣言三:菠菜是补铁 “神器”?
很多人认为菠菜含铁量高,多吃便能补铁补血,改善贫血状况。毕竟,菠菜的铁含量在蔬菜中确实不算低,每 100 克中约含有 2.9 毫克铁。
然而,菠菜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其吸收利用率较差,通常仅在 2% – 20% 之间,多数情况下低于 5%,而且极易受到膳食中其他成分(如草酸、植酸)的干扰。与之相比,肉类、动物肝脏中的铁含量更为可观,像猪瘦肉每 100 克含铁 3 毫克,猪肝高达 23.2 毫克,鸭血更是在 30 – 39 毫克 / 100 克,并且这些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可达 15% – 35%,受其他膳食因素影响较小,是补铁的优质来源。所以,若想通过饮食补铁,仅依靠菠菜远远不够。当然,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借助菠菜补铁,可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甜椒、猕猴桃、橙子等),利用维生素 C 促进铁吸收的特性,提高菠菜中铁的利用率。
既然我们已经破除了关于菠菜的这些谣言,那如何才能更好地享受菠菜的美味与营养呢?在保存方面,2023 年《现代食品》上的研究建议,新鲜菠菜在 4℃冷藏条件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而在食用方法上,炒熟的菠菜应尽量当餐吃完,因为 2016 年《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研究显示,4℃冷藏 16 小时后的熟菠菜,亚硝酸盐含量就会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在处理菠菜时,注意焯水前不要切,防止水溶性维生素流失,焯水时滴几滴食用油,有助于保持菠菜的翠绿色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们每天应摄入 300 – 500 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菠菜作为优秀的深色蔬菜代表,每天食用 200 克左右(约 2 大捧)对健康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