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上的 “花” 能防猴痘?一文读懂猴痘、天花、水痘的区别与防护

近期,“猴痘” 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 5 月 21 日发布猴痘疫情暴发预警,指出在多个既往无猴痘流行的国家发现病例,随着监测范围扩大,猴痘病毒有进一步传播风险。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少人心中充满疑惑:猴痘、天花、水痘,名字里都带 “痘”,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胳膊上有 “种花” 留下的疤痕,真的能预防猴痘吗?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

同属病毒感染,亲缘关系各不同

猴痘、天花、水痘,这三种疾病均由病毒感染引发。在病毒分类中,病毒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DNA 病毒呈双链结构,稳定性强;RNA 病毒为单链结构,稳定性差,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变异,比如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就属于 RNA 病毒。而猴痘病毒、天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为 DNA 病毒,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类型。其中,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同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基因组结构相似度极高,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 “同宗同源”。在正痘病毒属中,还包含痘苗病毒、牛痘病毒、骆驼痘病毒、鼠痘病毒等成员。

症状相似却有别,危害程度各不同

三种疾病在症状上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都会出现皮疹,但皮疹的出现时间和分布特点各有差异。猴痘引发的皮疹,通常在发烧后的 1 – 3 天内出现,且皮疹分布更集中于面部和四肢,躯干相对较少。天花导致的皮疹,一般在经历 2 – 3 天的高烧前驱期后出现,最早出现在口腔和咽粘膜,随后蔓延至面部和前臂,再以离心方式扩散到腿部和躯干。水痘的皮疹则通常在发病 24 小时内迅速出现,先从面部或躯干开始,呈向心性分布,手掌和脚掌很少受累。

从疾病的严重程度来看,天花最为凶险,致死率高达 30% ,其并发症多样,包括皮肤及其他器官的细菌感染、肺炎、全身性败血症、幼童破坏性关节炎和关节病、导致失明的角膜溃疡等,即便患者幸存,也常留下面部痘痕、失明、肢体畸形等后遗症。猴痘的严重程度次之,虽然毁容效果低于天花,但也可能导致永久性瘢痕,多数感染者能在几周内康复,但部分患者会因病情严重死亡,尤其是儿童更易出现重症,其并发症包括继发性感染、支气管肺炎、败血症、脑炎等,病死率在普通人群中为 0% – 11%,近年来维持在 3% – 6% 左右。水痘虽然传染性强,但属于自限性疾病,病死率极低,常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会留下疤痕。

疫苗疤痕与防护:真相与误区

很多人认为胳膊上有 “种花” 留下的疤痕,就能预防猴痘,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在众多疫苗中,能在胳膊上留下疤痕的主要是天花疫苗和卡介苗。正痘病毒具有 “交叉免疫” 特性,即感染其中一种病毒,会使感染者对其他痘病毒产生免疫保护,传统的天花疫苗就是利用牛痘病毒制备的。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性可达 85%,且接种者对天花的保护作用可长达 10 年,对有症状感染的防护可持续 30 年,对致命后果的防护时间可能更久。

然而,当年接种的天花疫苗,如今对天花和猴痘的实际预防效果,还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撑。并且,自 1980 年世卫组织宣布人类消灭天花后,各国陆续停止常规天花疫苗接种。1981 年,中国取消全民接种天花疫苗,部分地区到 1984 年才完全停止。这意味着,80 年代后出生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胳膊上的疤痕多是卡介苗留下的,而非天花疫苗。即便曾接种过天花疫苗,随着时间推移,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可能减弱。此外,感染过水痘或接种过水痘疫苗,对猴痘并无免疫作用。

科学防护,远离 “痘” 类威胁

对于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无需过度担忧。我国长期储备天花疫苗,随时可提供上百万支用于应急接种,且凭借封存的 “牛痘”,生产天花疫苗并非难事。后续是否需要全民补打天花疫苗,将根据猴痘疫情发展由国家统一安排。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预防猴痘感染,应避免无保护地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所有动物源性食物,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处理动物时,要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接触后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猴痘、天花、水痘虽然都与 “痘” 相关,但在病毒特性、症状表现、危害程度和防护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科学认识这些疾病,做好日常防护,我们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