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酱油 “零添加”:看清标签,理性消费

在当今注重健康饮食的时代,“零添加” 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酱油作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市场上标有 “零添加” 字样的产品琳琅满目。然而,酱油 “零添加” 究竟意味着什么?消费者在选购时又该如何看懂食品标签?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市场上酱油产品标注 “零添加” 字样的超过 400 种,其标注种类五花八门,有 “零添加防腐剂”“零添加甜味剂”“零添加着色剂”“零添加增味剂”“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等。从专业角度来看,零添加酱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人工防腐剂、增味剂、调色剂等化学物质的酱油。但在实际市场中,情况较为复杂。许多酱油产品虽打着 “零添加” 的旗号,却在标识方式上存在问题。多数产品将 “零添加” 三个字以大号字体在标签醒目位置标注,而 “零添加” 具体涉及的内容字体却很小,难以引起消费者注意。甚至有 4% 的产品只标了 “零添加” 三个字,未说明到底 “零添加” 了哪种成分,这使得最终解释权掌握在商家手中,容易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 “零添加” 某种食品添加剂就是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从原料方面来看,零添加酱油通常采用非转基因黄豆等天然原料,相比之下,普通酱油则可能含有多种添加剂,如防腐剂、增味剂等。在营养成分上,零添加酱油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而普通酱油可能因添加剂的使用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受到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款酱油是否为真正的零添加,不能仅看名称,关键要查看其配料表,只有确实没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才能声称 “零添加”。

在 2025 年 3 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的国家标准,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 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该新国标将于 2027 年 3 月 16 日正式实施,给企业设置了 2 年过渡期。目前,各地已加快推进酱油标签标识整改和完善工作。例如,在四川省眉山市的酱油生产企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解答企业遇到的问题,要求企业在过渡期内按照新标准及管理办法改版并进行专项审核。某酱油企业研发总监表示,对于不准标示 “零添加” 的情况,企业将取缔相关标识,让消费者更直观看到酱油里用了哪些配料,并准备在今年之内完成修订。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在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质量安全大会上发出倡议,倡导企业提前实施食品标签标识新法规、新标准,主动优化食品标签标识内容。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鼓励引导企业开展食品添加剂减量行动。四川、江苏等地正式启动了食品添加剂减用量、减品种 “双减” 行动,向食品生产企业发出食品添加剂 “双减” 倡议。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司监管四处一级调研员曲传勇指出,要指导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严格配方审查,优化产品配方和技术路线,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降低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酱油时,除了关注 “零添加” 标识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需要留意。例如,有机酱油要求所使用的原料是有机原料,配料表要明确标识 “有机大豆、有机小麦” 等主要原料;对于酱油等级,国家标准《酿造酱油》(GB/T 18186—2000) 根据 “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氮” 含量不同,把酱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4 个等级,相对应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是≥0.80 克 / 100 毫升、≥0.70 克 / 100 毫升、≥0.55 克 / 100 毫升、≥0.40 克 / 100 毫升,在不使用酵母抽提物等原料、不添加谷氨酸钠等增味剂的情况下,酱油产品标示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

酱油 “零添加” 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消费者在选购酱油时,不能仅仅被 “零添加” 的标识所吸引,而应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各项信息,包括配料表、原料来源、等级等。随着新国标的即将实施以及市场监管的加强,相信酱油市场将更加规范,消费者也能更放心地选购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优质酱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