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 在身边:黄金 4 分钟,为生命抢跑

在城市繁华的街角,车水马龙的喧嚣中,一位老人正悠然地走着,突然,毫无征兆地,他捂住胸口,踉跄几步后重重倒地;宁静的小区花园里,孩子们在嬉笑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弹珠放入口中,瞬间脸色涨红,呼吸困难;温馨的家中,厨房飘出饭菜的香气,却因一个疏忽,热油溅出,烫伤了正在烹饪的人…… 这些场景,看似遥远,却可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真实上演。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 50 万之多,而在这些悲剧中,竟有 40% 的生命消逝在急救人员抵达之前。特别是心脏骤停这种最为危急的状况,其黄金抢救时间仅仅只有 4 分钟,每延迟 1 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急剧下降 10%。这短短 4 分钟,宛如一道生死关卡,横亘在生与死之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国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人口比例竟不足 1%,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悬殊。当意外如恶魔般降临,在等待救护车的漫长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正确的急救措施,无数生命悄然离去,留下的是亲人无尽的悲痛和遗憾。因此,掌握急救知识,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守护生命的必备技能。

心脏骤停:4 分钟内,为生命重启

想象一下,你走在热闹的商场里,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有人晕倒了!” 你急忙跑过去,只见一个人躺在地上,毫无意识,周围的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此时,如果你掌握了急救技能,就能迅速行动起来。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无意识且无呼吸时,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首先,要在第一时间确认环境安全,避免施救者和患者受到二次伤害。接着,迅速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喊:“你还好吗?” 若患者毫无反应,应立即让旁人拨打 120 急救电话,同时自己迅速将患者平放在硬地上,果断解开其衣领,为患者的呼吸创造有利条件。

随后,至关重要的心肺复苏开始了。两手掌重叠,精准地按压在胸部中央,也就是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按压时,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将深度保持在 5 – 6 厘米,频率维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次,这个频率就如同激昂的生命鼓点,每一下都在为患者的生命续航。每按压 30 次,就要进行 2 次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还是口对鼻,都要确保为患者输送足够的氧气。这个过程必须持续进行,不能有丝毫懈怠,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是急救人员赶到。

在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需要澄清。很多人会担心口对口呼吸会传播疾病,从而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人工呼吸” 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宝贵的氧气,维持其基本的生命体征,而不是担忧疾病传播。毕竟,此刻挽救生命才是重中之重。

噎食急救:海姆立克法,解除生命梗阻

在家庭聚餐的温馨时刻,或是热闹的餐厅里,因噎食导致的紧急情况时有发生。当有人被食物卡住喉咙,无法呼吸、咳嗽,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时,时间仿佛凝固,危险如影随形。

此时,海姆立克急救法便是那根救命稻草。如果面对的是成人,施救者要迅速站在患者背后,双臂有力地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紧紧贴在患者腹部中线、肚脐上方的位置,另一手稳稳地包住拳头,然后快速且有力地向上向内冲击。这个动作要连贯、果断,重复进行,直到异物被成功排出,患者恢复呼吸。

对于儿童,急救方法则需根据年龄有所调整。1 岁以下的婴儿,他们是如此脆弱,需要我们更加小心翼翼地呵护。将婴儿面朝下轻柔地放在前臂上,用手稳稳托住头部和颈部,然后用掌根在背部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 5 次。如果异物还未排出,就需要立即将婴儿翻转过来,仰卧在另一前臂上,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下方)5 次,反复交替操作,直至危险解除。2 – 8 岁的儿童,也可使用海姆立克法,但力度要相对轻柔一些,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 岁以上的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强,可以采用成人的急救方法。

烧伤处理:摒弃 “土方”,科学呵护创伤

在日常生活中,烧伤烫伤的意外总是防不胜防。厨房中的热水、热油,冬日里的热水袋,甚至是工作中的高温设备,都可能成为烧伤的隐患。一旦烧伤发生,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采用一些民间 “土方”,如涂抹牙膏、酱油、草药等,认为这样能缓解疼痛、治疗烧伤。然而,这些看似 “有效” 的方法,实际上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伤口感染加重,延长愈合时间。

当不幸遭遇烧伤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第一时间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烧伤部位,让清凉的水流带走皮肤上的热量,缓解疼痛,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 15 分钟。接着,要轻轻地移除衣物,但千万注意不要强行撕扯粘在伤口上的衣物,以免造成二次损伤。随后,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料温柔地覆盖伤口,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一定要避免刺破水泡,因为水泡中的液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电解质,对伤口的愈合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是严重烧伤,如大面积、深度烧伤,必须立即送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救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不要用冰块直接敷在烧伤处。冰块温度过低,会使局部血管收缩,导致组织进一步损伤,让原本受伤的部位雪上加霜。

中暑急救:快速降温,驱散夏日危机

炎炎夏日,太阳如同一个炽热的火球,炙烤着大地。在高温的侵袭下,中暑成为了夏季常见的紧急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当发现有人中暑时,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闷热的空气远离他们,为身体散热创造良好的环境。然后,迅速脱去患者多余的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大动脉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就像身体的散热阀门,通过冷敷可以快速降低体温。同时,要及时给予患者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如果患者已经意识不清,一定要保持其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在进行这些急救措施的同时,要立刻拨打 120 急救电话,寻求专业的医疗救助。

为了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气下,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上遮阳帽、太阳镜等。此外,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饮料也是必不可少的,随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急救知识,并非是医生专属的高深学问,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掌握在每个人手中,都能在关键时刻打开生命的希望之门。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 “第一救援者”。它不需要我们拥有高深的医学背景,只需通过简单的学习和实践,就能熟练掌握这些实用、可操作的技能。它如同游泳、开车一样,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的体现。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急救知识从 “知道” 转化为 “做到” 呢?其实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积极参加正规培训,社区医院、红十字会经常会举办免费的急救培训课程,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系统学习急救技能,让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更加从容自信。观看教学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今网络发达,网上有许多权威机构制作的急救教学视频,生动形象、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能观看学习。家庭演练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家人一起练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熟悉操作步骤,这样在真正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不会因为慌乱而不知所措。此外,我们还可以随身携带急救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车内,都备上一个简易急救包,里面包括创可贴、消毒液、纱布等基本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抽出 15 分钟的时间,学习一个急救技能,然后将这份宝贵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一个简单动作,就能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一个生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生命充满了无常,但急救知识却能让我们在这无常之中,多一份掌控生命的力量。“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这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应是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的准则。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知识守护生命,让急救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