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品牌扩张逼近临界点:乡镇市场成最后战场
蜜雪冰城凭借”极致性价比+供应链优势”,在过去五年以年均新增8000家门店的速度狂奔,截至2024年底国内门店数已达3.8万家。然而,其增长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
1. 城市市场饱和,闭店率隐忧浮现
- 密度见顶信号:以蜜雪大本营郑州为例,当前6.18家/10万人的门店密度已引发”百米多店”的同质化竞争,部分商圈单店营收下滑超20%。
- 价格战反噬:2024年行业均价跌破10元后,中小品牌因原料成本劣势加速出清(全年净关店1.6万家),但头部品牌同样承压——奈雪、古茗等闭店率飙升至15%+,蜜雪虽维持3.1%的低位,却是以牺牲利润率换取规模。
2. 乡镇下沉成唯一增量,但天花板有限
- 政策红利窗口期:蜜雪2022年开放乡镇加盟后,2024年新增2000家门店,管理层更喊出”麦田配送”口号强化下沉心智。
- 现实骨感:
- 地理限制:中国4万个乡镇中仅1万个符合”常住人口4万+年轻群体占比15%”的标准,理论空间约5000-6000家;
- 消费习惯鸿沟:下沉市场现制茶饮渗透率不足30%(vs城市65%),且消费者更倾向5元以下奶茶而非7元茶饮,蜜雪的价格优势被稀释;
- 单店盈利恶化:乡镇店虽租金低廉,但单日客流不足城市店的1/3,加盟商投资回报期延长至18-24个月(城市约12个月)。
结论:蜜雪国内总门店数或止步6万左右(较现规模+50%),后续增长将依赖现有门店迭代升级而非数量扩张。
二、幸运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溃败:三大致命缺陷
作为蜜雪对标瑞幸的咖啡第二曲线,幸运咖的表现远低于预期:
1. 产品定位尴尬,陷入”高不成低不就”困境
- 品质硬伤:采用云南普通商业豆(成本仅为瑞幸阿拉比卡豆的1/3),口感被消费者评价为”兑水美式”,难以满足一二线城市白领对咖啡品质的需求;
- 品牌认知固化:依托蜜雪冰城渠道资源快速铺店(河南占比超70%),但消费者心智仍停留在”平价饮料”层面,与星巴克、库迪等形成断层竞争。
2. 成本结构失衡,加盟商盈利艰难
- 供应链劣势:咖啡豆依赖进口导致采购成本比蜜雪核心原料(茶叶/柠檬)高40%,即便通过规模化采购仍难压至瑞幸水平;
- 盈利模型脆弱:单店月营收仅7万元(蜜雪冰城12万元),经营利润率低8-10pct,回本周期长达24个月以上,远超行业平均12-18个月的水平。
3. 市场扩张受阻,错失黄金窗口期
- 战略节奏失误:未能复制瑞幸”高举高打+补贴教育市场”路径,初期过度依赖蜜雪现有网点导流,导致:
- 区域集中度高:Top5省份贡献80%门店(河南独占45%),跨省复制能力存疑;
- 点位争夺失利:库迪凭借资本补贴在2023-2024年新增1.2万家门店,提前卡位优质商圈,幸运咖被迫退守县城边缘地带。
测算显示:其国内合理门店上限约2.35万家(郑州密度推演),但受限于消费基础薄弱,实际可达规模或不足1万家,较现存4000家增量空间有限。
三、蜜雪的破局之道:寻找第三增长极
面对主品牌增长放缓与幸运咖战略失利,蜜雪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1. 茶饮赛道深耕:供应链溢价与品类创新
- 向上突破价格带:推出”雪王鲜萃茶”等高端线(定价15-20元),利用供应链成本优势切割现磨茶饮市场;
- 横向拓展品类:试水瓶装饮料(如柠檬茶PET包装)、预制甜品等业务,复制农夫山泉”水源地+渠道”打法。
2. 咖啡业务重构:聚焦差异化定位
- 下沉市场定制化:开发5元以下速溶咖啡产品,匹配农民工、学生群体需求;
- 出海战略转向:东南亚咖啡市场年增速超20%,且供应链协同效应显著(茶叶/咖啡豆种植带重叠)。
3. 数字化赋能:提升运营效率
- AI选址系统:通过大数据优化门店密度,避免过度内卷;
- 加盟商赋能平台:搭建数字化培训体系,缩短新店爬坡周期。
四、风险提示:估值泡沫与行业周期风险
当前蜜雪估值隐含”万店之后仍有万店”的乐观假设,但需警惕:
- 单店营收下滑风险:若行业价格战持续,现有盈利模型可能崩塌;
- 政策监管加码:食品安全、加盟店合规等问题或引发黑天鹅事件;
- 替代品冲击:瓶装饮料、现磨咖啡连锁加速渗透下沉市场。
投资建议:短期关注乡镇扩张进度及供应链降本成果,中长期需验证第二曲线可行性,当前估值已充分反映乐观预期,建议谨慎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