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 难产,苹果 AI 还得 “憋大招”

在苹果的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向来备受瞩目的 Siri 却意外缺席,沦为 “隐形人”。本应成为主角的 Siri AI 升级计划,也因重重困难被迫延期。曾经,Siri 作为乔布斯留给苹果的 “遗物”,承载着无数期待,如今却在 AI 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陷入尴尬境地。

苹果的 “预期管理”

今年的 WWDC 上,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开场便提及 “Apple intelligence”,这一信号让守在直播前的中国果粉预感不妙。事实正如所料,此次大会上,除了 UI 迎来时隔十二年的重大升级 —— 液态玻璃设计,真正令人期待的苹果 AI 进展缓慢,Siri 更是只字未提。

早在 WWDC 之前,Siri 升级延期的消息便已传出。原计划于今年推出的整合 Apple Intelligence 的 Siri,即备受期待的 “Siri AI” 功能,正式官宣推迟。苹果方面声明称,Siri 旨在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完成任务,过去半年内,Siri 已在对话能力上有所提升,新增了 “打字给 Siri” 和产品知识等功能,并整合了 ChatGPT。然而,要实现更加个性化的 Siri,使其能深度理解用户情境并在各类应用中自如操作,所需时间远超预期,预计要到明年才能逐步推出。

对于延期至 “明年” 的具体时间节点,业界普遍认为最早也要等到明年的 WWDC。这一漫长的等待,无疑让翘首以盼的用户倍感失望。

技术难题成 “拦路虎”

升级版 Siri 的延期,很大程度上源于棘手的技术挑战。去年,Apple intelligence 首次亮相时,苹果着重宣传了 Siri 的上下文理解能力,遗憾的是,这一功能遭到众多测评博主的吐槽。为提升该能力,苹果专门研发了类似 ChatGPT 和 Google Gemini 的 Siri LLM(大型语言模型)版本。但随着 Siri 升级进度的搁置,生成式 Siri LLM 的推出时间也可能推迟至 2027 年。

此外,声明中提及的 “个人化 Siri” 功能,涉及对电子邮箱、照片、档案等信息的深度追踪与整合。例如,能够自动拆解工作邮件中的关键内容,并精准显示在日历上,这类贴近 Agent 概念的功能,对 Siri 调用苹果自带及第三方应用的量级要求极高。

在推进软件升级的同时,苹果还需兼顾硬件使用的流畅性,避免因 “Siri AI” 上线引发电耗增加、系统卡顿等问题。这些复杂的技术难题,成为 Siri 升级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水土不服” 的入华之路

Apple Intelligence 入华延期,则主要受制于数据安全和政策因素。AI 是终端与服务协同的产物,为增强 AI 实力,苹果在 Apple Intelligence 中采用混合架构,简单任务由设备端处理,复杂任务则通过加密传输至云端 AI 模型运算。在海外市场,苹果借助与 OpenAI 的合作来强化 Siri 等功能。

然而,为满足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苹果设计了 “双轨制” 方案,试图依托阿里 “通义千问” 和百度 “文心一言” 的本地模型,实现内容合规与隐私保护。但日前有消息传出,该方案尚未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不出所料,在本次 WWDC 上,不仅 “Siri” 一词仿佛从苹果的字典中消失,入华前景不明的 Apple intelligence 所涵盖的视觉识别、实时翻译、图像生成等创新场景,距离中国用户依旧遥远。今年一季度,苹果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降至 47%,相较于两年前大幅下滑超 20%。在 AI 领域迟迟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苹果,正逐渐让用户失去耐心。

被 “蹉跎” 的先发优势

“Hey Siri,告诉我今天的天气。” 这句简单的指令,无数果粉在过去十四年里重复过。Siri 作为乔布斯收购并留给苹果的 “遗产”,自诞生起便承载着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宏大愿景。Siri 创始人最初的设想是,让用户能够轻松对着互联网发声,由助手处理一切事务,用户甚至无需关心信息来源,应用和网站使用中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这一理念与当下热门的 Agent 概念高度契合。

然而,抢先起跑十四年的 Siri,如今却未能成长为理想中的智能语音助手,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执行不坚决,等于坚决不执行”,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 Siri 在苹果内部的尴尬处境。

2018 年,苹果从谷歌挖来在 AI 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高管 John Giannandrea(JG),期望借助他的专业能力推动苹果 AI 的发展。JG 此前在谷歌负责搜索和 AI 部门,成绩斐然,曾带领团队在谷歌相册、翻译和 Gmail 等产品中成功部署 AI 技术。

但对于在移动智能设备市场已然占据领先地位的苹果而言,全面拥抱 AI 意味着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而这一理念并未在公司内部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库克虽重视 AI 布局,强调其对苹果未来发展的关键作用,但软件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却认为,苹果应将重点聚焦于 iOS 系统的更新。

一方是在苹果根基深厚的内部高管,一方是空降而来的外部专家,这场 “AI 革命” 从启动之初便充满阻碍。当 JG 从谷歌招揽顶级 AI 研究员,组建专业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团队,并提出增加数亿美元投入,用于大规模测试以及图像和文本标注以训练大模型时,他的提议并未获得全员支持。

战略层面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战术执行缺乏力度。以 GPU 采购为例,在微软、META 等公司大量囤货之时,苹果却表现得相对保守。天风证券郭明錤分析指出,Meta Platforms 预计在 2025 年采购 130 万颗图形处理单元(GPU),这一数量约为苹果传闻采购量的 70 倍。

同时,2020 年前后,苹果开始大力宣扬 “隐私” 这一差异化优势,旨在突出产品特色。然而,这一策略在苹果后续训练大模型、急需大量数据支持时,却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 “防火墙”。尽管苹果坐拥超 20 亿活跃用户,但 AI 研发人员在获取数据时,却不得不与繁琐的隐私条款反复博弈,这与能够获取 X 平台所有数据、快速取得进展的 Grok 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算力、数据,这些 AI 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苹果内部因 “执行不坚决” 而未能有效协同,致使 Siri 错失先发优势,在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后。

创新不足引发用户质疑

作为多年的果粉,曾经的 iPhone 6S “钉子户”、iPhone 12 “半钉子户”,以及苹果全家桶用户,不得不承认,Apple intelligence 并非首款令人失望的苹果产品。

同样姗姗来迟且备受瞩目的 Vision Pro,也未能给用户带来足够惊喜。对于头显产品而言,重量、续航和应用场景是用户最为关注的痛点。但在这三方面,苹果的表现差强人意。Vision Pro 未能有效解决这些核心痛点,更像是一款精美却昂贵的 “科技玩具”,其创新似乎更多体现在 “炫技” 层面,而非切实提升用户体验。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 iPhone 的创新中。在日常生活中,当用户遭遇下雨天信号不佳、地铁闸机付款码无法刷出、阅读体验不如安卓用户、无法录音投诉电话、无法有效屏蔽骚扰电话等情况时,难免会对苹果产品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发出 “我为什么还要用苹果” 的困惑。

如今,Agent 正逐渐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浪潮下,略显 “傲慢” 的苹果能否再次抓住机遇,创造下一个 “iPhone 时刻”,充满不确定性。在当下的技术发展趋势中,合格的 Agent 手机应超越传统的 “对话” 模式,进化为具备 “行动” 能力的 AI 助手。以购买咖啡为例,用户只需通过 Siri 下达指令,iPhone 便能自动打开外卖 app,筛选出配送范围内的咖啡店,并完成点单、付款和配送等一系列操作。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攻克 AI 底层的理解、思考和行动等技术难题,还需突破两大关键障碍。一方面,苹果需要与众多 app 展开合作,获取三方授权以调用其 API,从而实现 Agent 功能的全面落地。但这一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多数 app 依赖广告实现变现,而 Agent 为提升用户体验,可能会跳过广告展示环节,导致 app 广告收入受损;其二,在 AI 时代,数据堪称珍贵资产,app 担心与手机厂商合作时,用户数据被过度挖掘用于训练大模型,从而损害自身利益。不过,苹果凭借其封闭系统和在生态中的强势地位,在与 app 的谈判中或许具备一定优势。

另一方面,用户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用户并非一开始就能清晰明确自己的需求。以 “买咖啡” 为例,在没有 Agent 辅助时,用户可能会在美团等平台上浏览优惠券、探索新口味,纠结饮品的冷热选择。而当 Agent 介入后,如何合理分配决策权力,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问题。若 Agent 完全依照用户过往习惯下单,忽略新优惠和新品信息,用户可能会觉得其决策过于鲁莽;若 Agent 事无巨细地询问用户意见,又会让用户觉得其缺乏自主性。尤其是涉及付款环节时,决策尺度的把握更是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影响用户体验。

近年来,苹果在用户体验创新方面频频受到质疑,在 AI 领域的发展中,能否回归 “用户本质”,与强大的硬件实力协同共进,将成为决定其未来成败的关键。乔布斯秉持 “不相信用户会主动搜索,苹果应精心挑选并展示用户所需内容” 的理念,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对聊天机器人价值的判断。但面对 Apple intelligence 的姗姗来迟和 Siri 升级的不断拖延,苹果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战略,深入思考如何在 AI 时代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真正的创新与突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