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中国困局:从”第三空间”神话到9.9元价格战追随者


一、降价风波:星巴克亲手打破”不参与价格战”誓言

2025年6月10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对星冰乐、冰摇茶等非咖啡类产品降价,多款饮品回归20元以下。这一动作与其过去”不参与中国市场价格战”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这家曾以高端形象自居的咖啡巨头正式向市场现实低头。

降价背后是惨淡的业绩数据: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约210.55亿元,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下滑8%。尽管管理层试图通过”曲线降价”(如美团优惠券、App折扣)维持体面,但市场份额被瑞幸反超已成事实——2023年瑞幸营收达249亿元,门店数与单季收入全面超越星巴克。


二、传统堡垒的崩塌:从”第三空间”到产品多元化

星巴克的危机源于其核心商业逻辑的瓦解:

  1. “第三空间”神话褪色
    星巴克曾将门店打造为城市人的精神栖息地,严格控制店内音乐、灯光甚至员工话术。但随着外卖平台崛起和瑞幸”快取店”模式普及,消费者更看重便利性而非环境溢价。星巴克被迫接入阿里生态,推出”啡快”服务,传统体验被数字化分流。
  2. 产品线从”原教旨主义”到本土化妥协
    创始人舒尔茨曾贬低星冰乐”咖啡因太少,奶油太多”,但中国团队最终突破禁忌:2020-2023年推出169款新品,包括抹茶星冰乐、红茶拿铁等非咖啡饮品。2025年6月17日的新品更直接联名《疯狂动物城》,与瑞幸的IP营销策略如出一辙。
  3. 联名营销的被动跟进
    星巴克中国曾对联名保持克制,但2023年突然发力,全年6次联名(如YONEX、史努比),2024年增至11次。即将上市的”动物城”系列联名,显然是对瑞幸酱香拿铁、海绵宝宝联名等成功案例的模仿。

三、瑞幸的降维打击:数字化与性价比的双重优势

星巴克的追赶对象瑞幸,凭借两大杀手锏实现弯道超车:

  1. 数字化重构人货场
    • 数据驱动研发:生椰拿铁的成功源于精准捕捉中国人对”甜味+咖啡”的偏好,瑞幸将门店作为数据节点,爆款研发从概率游戏变为科学决策。
    • 供应链效率:24000家门店的规模效应摊薄成本,租金和人力成本仅为星巴克一半,9.9元定价背后是极致的效率壁垒。
  2. 全品类覆盖策略
    瑞幸2024年推出119款新品,提出”上午咖啡下午茶”场景,轻乳茶、柠檬茶等非咖啡品类贡献巨大。相比之下,星巴克直到非咖啡饮品占比显著提升后,才被迫跟进。

四、星巴克的转型困境:理想主义者的代价

尽管星巴克努力模仿瑞幸,但深层矛盾难以化解:

  • 价格体系僵化:连续降价后仍与瑞幸存在明显差距,且”第三空间”的高运营成本限制降价空间。
  • 产品思维差异:意榄朵系列(咖啡+橄榄油)的推出暴露其对本土口味理解的迟钝,而瑞幸已通过椰浆、厚乳等组合验证”最大公约数”法则。
  • 扩张速度差距:瑞幸2024年新增门店近半数位于下沉市场,星巴克虽加速下沉,但800个县城的覆盖量仍落后于对手。

五、启示录:跨国企业的中国生存法则

星巴克的案例折射出外资品牌在中国的普遍挑战:

  1. 本土化不是选择题:从肯德基的豆浆油条到可口可乐的茶饮布局,成功者皆以”去西方中心主义”重构产品逻辑。
  2. 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瑞幸证明数字化不仅能优化体验,更能重塑供应链和研发体系。
  3. 警惕”创新者窘境”:星巴克因过度依赖既有成功路径,在性价比战争中陷入被动。

结语
当星巴克门店里出现9.9元促销海报时,这个曾定义咖啡文化的品牌已彻底转型。它的故事不仅是商业竞争的缩影,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所有企业在时代巨变中的生存法则:要么主动进化,要么被淘汰出局。而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场咖啡战争的最大赢家或许是那个终于能以平价喝到好咖啡的自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