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曾对激光雷达嗤之以鼻,喊出 “谁用激光雷达谁傻” 的口号。然而,最近的一系列迹象表明,特斯拉似乎正在 “回心转意”,重新拥抱激光雷达技术。这一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的重大调整,还是仅仅为了特定项目的临时之举?

街头惊现 “头顶雷达” 的特斯拉
得州奥斯汀的居民最近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特斯拉测试车。这些车辆的顶部安装了激光雷达,频繁出现在奥斯汀市中心,主驾位置通常有人。结合特斯拉的 Robotaxi 扩张计划,外界推测这些配备激光雷达的车辆可能正在为 Robotaxi 运营范围的扩大做准备。
事实上,这不是特斯拉首次在测试车辆上使用激光雷达。过去,马斯克也曾多次在测试阶段引入激光雷达,但最终并未将其应用于量产车型。例如,此次在奥斯汀街头出现的测试车中,甚至有一辆 Cybertruck 也配备了激光雷达,可能是为该车型的特定优化收集数据。
对于特斯拉重新使用激光雷达的原因,业界有几种猜测。一种可能性是,特斯拉正在利用激光雷达收集地面和环境信息,与后端的纯视觉系统进行对比验证,以优化研发工作。另一种猜测是,特斯拉可能计划通过激光雷达确定 Robotaxi 的固定上下客点,这是目前许多 Robotaxi 运营公司采用的策略。当然,也有人认为,马斯克可能终于意识到,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仅靠纯视觉系统可能无法实现完全可靠的自动驾驶。
马斯克的 “数据之战”
长期以来,马斯克一直坚信纯视觉自动驾驶系统的优越性。在他看来,人类驾驶主要依靠视觉,因此自动驾驶系统也应能够通过摄像头实现类似的功能。特斯拉每年发布的影响力报告成为了他为纯视觉 FSD 辩护的重要依据。
在 2024 年的特斯拉影响力报告中,公司强调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减少交通事故方面的潜力。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 119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将事故率降低 10 倍。特斯拉引用 NHTSA 的数据称,在 Autopilot 或 FSD 启用的情况下,平均每行驶 677 万英里才会发生一起事故,而美国全国平均水平为每 70 万英里发生一起事故。
然而,特斯拉对于 “事故” 的统计标准存在争议。特斯拉仅在安全气囊或安全带收紧器触发时才将其计为 “事故”,而轻微碰撞事件则未被纳入统计。相比之下,竞争对手 Waymo 的事故统计更为全面,包括安全气囊触发、车辆受损和交警报告的碰撞等。
尽管数据存在争议,马斯克仍然坚定地认为,纯视觉系统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先进的算法优化,实现高度可靠的自动驾驶。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的驾驶数据为 FSD 系统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成本与技术的双重考量
如果特斯拉真的决定在 Robotaxi 或未来的量产车型中使用激光雷达,成本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中国的激光雷达制造商如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已经将产品价格降至 2000 元左右,这一价格仍然可能对马斯克的成本控制策略构成挑战。
对于特斯拉计划推出的 10 万级入门车型而言,增加一个 2000 元的传感器显然不符合马斯克一贯的成本控制理念。此外,引入激光雷达还将带来隐性成本,如后端技术体系的切换、软件算法的调整以及数据训练体系的重新设计。这些改变将对特斯拉现有的技术架构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特斯拉在下一代 AI5 车载计算平台上的投资为引入激光雷达提供了可能性。该平台具备数千 TOPS 的算力,足以支持车身全向 360° 激光雷达覆盖,以及多路高清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协同工作。这意味着,特斯拉在技术层面已经为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方案做好了准备。
业界反应与未来展望
特斯拉重新使用激光雷达的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这是马斯克对现实的妥协,表明纯视觉方案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可能存在局限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特斯拉在特定项目上的尝试,并不代表其将放弃纯视觉技术路线。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更加安全和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激光雷达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环境信息,弥补了摄像头在某些场景下的不足,如夜间、恶劣天气和复杂路况。然而,消费者也需要考虑到,引入激光雷达可能会导致车辆价格上涨,以及技术切换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望未来,特斯拉是否会将激光雷达正式应用于量产车型仍有待观察。如果特斯拉决定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路线,这将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其他厂商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技术策略,推动行业向更加安全和可靠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发展。
马斯克的这一 “回心转意” 无疑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在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博弈中,特斯拉的下一步行动将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