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百度的”迟到者”困境
近年来,百度在多个关键赛道的表现引发外界质疑。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百度在AI、搜索引擎、短视频等领域布局甚早,却屡屡被竞争对手超越:
- 生成式AI赛道:百度早在2019年便推出文心大模型,是全球最早布局AI大模型的企业之一,但文心一言的用户增长与商业化进展远落后于ChatGPT和通义千问;
- 搜索业务:面对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以及AI搜索工具的冲击,百度传统搜索广告收入持续下滑;
- 短视频与本地生活:百度曾先后推出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等产品,但市场份额始终未能突破1%;
- 资本市场表现:截至2025年7月,百度市值不足500亿美元,仅为阿里的1/5、腾讯的1/10,甚至被拼多多超越。
二、李彦宏内部讲话核心:不聚焦是根本原因

在7月10日的内部演讲中,李彦宏罕见地直面问题,将百度的困境归结为**”战略不聚焦”**,并系统反思了组织文化与执行层面的短板:
1. 战略层面:盲目扩张导致资源分散
李彦宏指出:”不是所有的game百度都能去玩、都能赢。”他批评百度过去存在两大问题:
- 过度追逐风口:在AI、自动驾驶、元宇宙等领域”撒胡椒面式”投入,未能集中资源打造爆款产品;
- 忽视核心业务护城河:搜索业务面临挑战时,未能及时通过技术创新(如AI搜索)巩固优势,反而分散精力到边缘业务。
2. 组织文化:缺乏自我批判与团队协作
李彦宏特别强调百度需要重塑”求真务实”的文化,具体表现为:
- 高管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团队内部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导致问题被掩盖;
- 目标导向不足:部分业务线为争夺资源内耗,而非以用户价值为核心;
- 能力边界模糊:员工和团队未能清晰认知自身优势,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3. 业务复盘:从AI到搜索的得与失
李彦宏以文心一言为例,承认其未能引爆C端市场的核心原因是:
- 产品体验未达预期: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实用性落后于竞品;
- 商业化路径不清晰:未能快速找到企业级市场的付费模式;
- 生态协同不足:与百度搜索、网盘等产品的联动较弱。
三、百度的突围方向:聚焦与重构
面对困境,李彦宏提出三大调整方向:
1. 战略收缩:聚焦”AI+搜索”核心赛道
- AI商业化:将资源集中于文心大模型的企业级应用(如金融、医疗场景),暂缓C端补贴;
- 搜索升级:融合AI技术推出”智能搜索助手”,对抗抖音等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
- 自动驾驶:收缩L4级Robotaxi业务,转向量产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如与吉利合作的极越品牌)。
2. 组织变革:推行”问责制”与”赛马机制”
- 高管考核:对连续两个季度未达标的业务负责人启动问责;
- 团队重组:合并重复业务线(如关停边缘短视频项目),抽调精锐组建”AI特战队”;
- 文化重塑:鼓励员工公开质疑决策,设立”最佳批评奖”。
3. 资本市场沟通:释放盈利改善信号
- 成本控制:2025年Q2百度核心业务净利润率已回升至18%,通过裁员与服务器优化降低支出;
- 回购计划:宣布未来12个月回购10亿美元股票,稳定市值。
四、行业启示:巨头转型的共性挑战
百度的困境并非个例,其反思对其他互联网企业具有警示意义:
- 技术领先≠商业成功:AI大模型的研发投入与回报周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 用户习惯迁移风险:Z世代更依赖短视频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传统搜索流量见顶;
- 组织熵增难题:当企业规模扩大后,跨部门协作效率下降成为创新阻力。
五、结语:百度能否重回巅峰?
李彦宏在演讲结尾强调:”百度依然有最优秀的工程师团队和最丰富的场景数据。”但市场更关注其执行层面的改变。短期来看,百度需在2025年下半年拿出AI商业化与搜索升级的具体成果;长期而言,能否建立”小而美”的创新机制,将是其摆脱”起大早赶晚集”宿命的关键。